三门县因濒临三门湾,县以湾定名。据民国《三门年鉴》记载:“惟三门县之名称,因该处地滨三门湾而定,而三门湾则因该湾有三门山而名。”又据民国26年(1937年)浙江省建设厅调查报告称:“南田与象南半岛之间有港曰‘箬鱼洋’,其西口入湾处二山并峙,中流划水为三,故有三门湾之名。”二山即坦塘岛与高塘岛之间的三门山列岛之饭甑山岛、庵山岛,二岛矗立,形成航门三条,故名三门湾。
三门历史沿革
夏、商、周为瓯越地。春秋为越国地。战国为东越地,隶属楚国,秦为东越地,隶属闽中郡。
西汉始元二年(前85年),以东瓯地建回浦县,治章安,时为回浦县地,属会稽郡
东汉光武时(25-57年),改回浦县为章安县,时为章安县地。
三国吴大帝时(222-252年),分章安县西部分境域,置临海县,三门为临海县境地,属会稽郡,隶扬州。
三国吴太平二年(257年),分会稽郡东部置临海郡,时属临海郡,隶扬州。
晋太康元年(280年),分鄞县八百户,临海县安北乡二百户,置宁海县,时三门分属临海、宁海两县,属临海郡。
隋开皇九年(589),撤宁海县并入临海县,属处州。今三门为临海县地。
炀帝大业元年(605),时三门为临海县地,属永嘉郡。
唐武德四年(621),分临海县,复置宁海县,治海游。
武德七年(624),废宁海县并入章安县。
武德八年(625)又废章安县,并入临海县,时为临海县地,属台州。
唐永昌元年(689),分临海县东北部置宁海县,治广度里(今宁海县城),时三门又分为临海、宁海两县地,属台州。
宋、元、明、清,均分属临海、宁海两县。民国初时,三门仍分属临海、宁海两县。
民国元年(1912),分象山县地设南田县,治樊岙,县以主岛南田岛命名。
民国29年(1940)7月1日,撤销南田县,以其全部区域6个乡镇,并划宁海县东南18个乡镇及临海县东北隅5个乡,设置三门县,隶属第7行政督察区。县治初设健康塘,9月移海游。
1949年2月17日,浙东人民解放军第二游击纵队配合地方武装,解放三门县城海游镇及亭旁镇,同日成立中共三门县委和三门县人民政府,为浙江省第一个解放的县。
1954年5月26日,撤销台州专区,三门县划归宁波专区管辖。
1957年7月13日,恢复台州专区建制,三门县回属。
1958年10月4日,三门县建制撤销,原三门县辖区并入临海县。撤销台州专区,改属温州专区。
1962年6月4日,国务院批准恢复台州专区(驻临海)及三门县建制,属台州专区。
1970年1月,成立台州地区革命委员会,三门县属之。
1978年9月,改置台州地区行政公署,三门县属之。
1983年5月,宁海县沙柳公社划归三门县管辖。
1994年8月22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台州地区设立台州市(地级)。三门县隶属台州市。
2001年11月县委、县政府根据机构精简的精神,撤销原坝头乡、中门乡,并入亭旁镇,全县共设置10 个镇、4个乡(共8个居委会、511个行政村)。它们是:海游镇、珠岙镇、沙柳镇、亭旁镇、六敖镇、健跳镇、横渡镇、浬浦镇、小雄镇、花桥镇、高枧乡、沿赤乡、泗淋乡、蛇盘乡。海游镇为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013年11月15日,浙江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复台州市《关于要求调整三门县部分乡镇行政区划的请示》。2013年11月18日,台州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复三门县《关于要求调整三门县乡镇行政区划的请示》。调整后,三门县辖区由原先的10镇4乡变为6镇1乡3街道。
现三门县辖3个街道,6个镇,1个乡:海游街道、海润街道、沙柳街道、珠岙镇、亭旁镇、健跳镇、浦坝港镇、横渡镇、花桥镇、蛇蟠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