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三门,地处中国“黄金海岸线”中段三门湾畔,西枕天台山,东濒三门湾,北接宁海县,南界临海市。地处浙东盆地低山区和沿海丘陵平原区交接地带,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天台山脉由西南入境,湫水山在中部蟠结耸峙。全县总面积1510平方公里,其中陆域1072平方公里,海域50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67千米。下辖6镇1乡3街道,人口44.6万。
三门县属亚热带季风区,平均气温16.6℃,年均降水量1660毫米,气候温暖湿润,光、热、水三者配合良好,适宜多种作物、果树生长,利于多熟制农业的发展。境内海天雄奇,山川神秀,物产丰富,民风淳朴,海岸曲折,岛屿众多,是浙江海水养殖第一大县,三门青蟹、缢蛏、望潮、跳跳鱼等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被命名为中国青蟹之乡,素有“三门湾、金海滩”之美誉。
三门县陆域北、东、东南三面濒临三门湾,又为猫头洋所环绕,为名副其实的三门半岛。半岛之外,三门岛、泽山岛、五子岛、田湾岛、蛇蟠岛、七子礁等岛礁星罗棋布。滨海岸线绵延悠长,港汊深嵌内陆,旗门港、海游港、健跳港、浦坝港、洞港成为渔船停泊的天然良港。域内清溪、珠游溪、亭旁溪、白溪、花桥溪、山场溪蜿蜒入海,海水温度、盐度适中,生物饵料丰富,为鱼、虾、蟹、贝类等海洋生物的繁殖和生长创造了适宜的自然环境。蛇蟠洋、猫头洋回溯的大黄鱼清夜聒耳,成为著名渔场。近海的蛇蟠涂、峋岩北涂、洋市涂、渔西涂、大域涂、羊峙涂、下栏涂、浦坝涂等20余处广袤滩涂则为海产养殖提供了广阔的“天然牧场”。
三门湾位于浙江省海岸中段,是浙江省三大半封闭海湾之一。湾内港汊众多,深嵌内陆,其状如伸开五指的手掌;海岸曲折,岛屿棋布。湾口面向东南,以金柒门—三门岛—牛头山的连线为界与东海相连。湾口宽 22公里,湾口至湾底纵长 42 公里,平均水深约 9 米,低潮总面积 390 余平方公里,海岸线长 303 公里,海域面积达 775 平方公里,为浙江省第二大海湾。
三门湾为强潮海湾,湾口流速 1.5节—2.5节,蛇蟠水道 2.3节—3.3节。湾口大潮升 6.2 米,小潮升 4.7 米,平均海面 3.5 米。平均潮差 4.25 米,最大潮差达 7.75 米。潮流属往复流,落潮流速大于涨潮流速,最大涨潮流速达 2m/s, 进出潮量达 17×10 立方米。
三门县现所辖地域,从地质意义上看,都是海陆冲撞、海进海退所成。三门湾沿线属淤泥质与基岩型沉水海岸,在结束于距今 1—2 百万年前的第四纪更新世,因冰期和间冰期交替与地壳新构造运动影响,海平面大幅度升降,海岸地貌不断变化。海平面上升时期,陆地先西北后东南沉降入海,高山成岛屿,盆地为海港。海平面下降时期,陆地抬升,滩涂淤积而成平原。海进海退之间,三门地域或露或沉,恰如一舟,浮栖于海。三门湾地区经历了约四轮海进海退周期。海进时,水体充盈;海退时,泥土淤积,逐步形成了对人类生存繁衍至关重要的淡水与土地资源。土地肥沃,海多食物,先民们饭稻羹鱼,在三门湾开始了与海洋的同生共存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