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三门 >> 人文三门 >> 村有名堂

村有名堂|神马?这里是石马!

2025-07-21 08:21:29 来源:掌上三门

珠岙镇石马村,地处镇东南,背靠九狮山,七山一水二分田。村口就是小西湖自然景区,生态环境十分优越。

石马村现有1468人,皆姓郑,为郑虔后人。据族谱记载,石马村始迁祖为郑文迴,字守还,元朝至正年间(1341—1368),自宁海县双娄茶山(今属三门县珠岙镇)迁居到石马村,自此开枝散叶,生生不息。又据,石马村为郑虔三十世后裔首迁之地,故村民以三门郑氏长房自居。

村口有一座石马雕塑,是的,你没看错,就是石头做的马。

据村民代代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匹神马爱吃五谷,被百姓逐之。乡民便顺着脚印追至清溪(珠游溪上游溪名)西头,但寻而不见,只有一块白色巨石,犹似骏马奔驰,故取村名为石马。自此,这匹石马世代守护着这块土地,风调雨顺,生齿日繁。

村里的郑氏宗祠,始建于清乾隆庚辰年间(1760年),曾经多次大修,历经沧桑与沉淀。

2011年被列为三门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被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2年,由省文物局拨款,修旧如旧,重新修缮,历时近一年完工。

宗祠呈三开一进,中轴对称的建筑格局。中间甬道从戏台直通至厅堂,两侧厢房二层全木,门头、檐廊、厅堂全是升斗全木结构,具有独特纹饰,古朴厚重,亦不失灵气。

漫步其中,不禁让人感叹古朴建筑带来的深厚传统与历史底蕴。特别是正厅悬挂的“郑虔三绝”木匾,似乎静静地告诉人们,郑氏家族的千年传承,香火不绝。

石马村最古老的建筑为三台九名堂,约建于乾隆四年(1739年),为仿京三合院样式。台门的对联颇有韵味,上联“欲高门第须为善”,下联“要好儿孙必读书”,清晰显目。院内道地,大小一致的鹅卵石铺成荷花的形状,虽布满青苔,却古韵悠长。两边红石板铺地,花格木窗雕刻,中堂设屏风。每到大年三十,悬挂祖像,大红灯笼交映七彩灯光,彩带飘舞,相当雅致。

村里还有全县最早建立的村级水电站,建于1958年,现已废弃。据村民说,村里的灌溉用水都来自小西湖,而生活用水则是来自村里的三座古井,古井的年代与村龄一样,虽然久远,却仍是泉水清冽,甘甜如饴。

石马村的灵魂不仅凝固于建筑,更跃动于独特的民俗风情。据《郑氏宗谱》载,石马的茶叶久负盛名,乡人也一直有饮茶的习俗。《石马采茶舞》就源于元末明初,盛行于清朝、民国年间,代代相沿。每逢新春佳节,进行采茶活动,欢庆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石马茶舞虽表现为春天的采茶活动,但表演以农闲时节居多,主要集中在过年前后。以歌舞为主,兼有表演腰鼓、看相、贩茶等情节,演出一场,从头至尾历时一个半小时左右。

“茶心”一人,茶女内七外八,围绕茶心而载歌载舞,茶女扮演者均精挑本村内容貌较好,能歌善舞者扮演。年龄均为十二至十五岁,圈外扮演和尚一人,参加表演者合计十七人,表演道具有茶心、茶斗、花鼓两对及看相、卖六头、贩茶者道具等,加上乐队长号斗、管弦乐、打击乐、领队后勤人若干,总计二十七八人。整个队伍由村民组成,领队一般为村里年长有威望的老人。表演时只需一块空旷的场地,简单易寻。

采茶舞表演开始时,以号斗的乐声起先,后锣鼓闹场,接着进行采茶表演。号斗长1.2米,在表演中代表领头指挥,乐声一响表演开始。

由女子们演绎的“采茶舞”,将舞、歌和表白三者灵动糅合一起。歌词曲调丰富多彩,别具乡土风味,是山地农耕文明的优雅注脚,印证了石马茶文化久远的历史,也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从石马村村口,沿堤坝行走约5分钟,就来到三门有名的胜景—小西湖。小西湖很小,一眼望去,一湾碧水,几丛竹林,数棵老树,就是全部。

站在湖中间的石墩上,低头,是潺潺流水,有节奏的流淌声犹如一首动听的曲子,给幽静的湖面增添了几分热闹。

抬头,是一片绿色的天地。翠绿的修竹将湖畔染成了碧绿,像极了一块鲜翠欲滴的翡翠。湖面平滑如镜,时而微风忽起,吹皱这一池绿水,煞是迷人。“小西湖”虽没有波澜壮阔之美,却也是个让人收获好心情的佳地。许多老三门人的童年回忆都藏于此。

听村民说,在他们小时候,夏天黄昏时分,大树下总是坐满乘凉的村民,大家聚集在此处聊天、喝茶,一派其乐融融。

流光易逝,转眼间孩子们都长大了,这些老树依旧挺立在原处,仿佛不曾变过。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