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三门 >> 人文三门 >> 村有名堂

村有名堂|五一出逃计划:去村里的“福地”坐一坐

2025-05-06 08:11:12 来源:掌上三门

车过甬临线,一块深褐色巨石豁然眼前,“高枧”二字镌刻其上。

说起高枧之名,要追溯到北宋元丰年间。1079年,天台葛姥后裔胡文宗,因科场失意,远离尘世喧嚣,定居在宁海仙岩乡鳌峰之下,就是现在的高枧。

胡文宗见此处溪水潺潺,却苦于农田灌溉不便,于是在溪流上游,以竹为枧,高高架起一条引水的“生命线”。

清澈的溪水顺着竹枧流淌,滋养着这片土地,“高枧”之名也由此而来。尽管岁月流转,胡氏后裔或外迁、或改姓,只留下“胡家道地”等地名,却为这个村落奠定了最初的根基。

高枧郑氏是被尊奉为台州人文始祖、盛唐著名文学家、诗人、书画家,号称“三绝”的郑虔(公元691年—759年)之后。

为避金寇入侵之乱,郑虔第二十四世裔孙郑笃,从临海携主仆家眷迁居到宁海县仙岩乡茶山花坛。

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郑笃之子郑湜,官拜迪功郎,曾任山东临沂府尹,因与胡氏族人交好,后来迁到高枧村龙角山定居。而今,高枧村基本上是由郑氏单姓聚族而居,有上千户人家,3600余人。

顺着笔直的余庆街前行,每逢农历三、八集市日,从日常杂货到山野鲜货,600年延续的商贸传统,让古村始终保持着鲜活的生活肌理。

明清时期,这里人流如织,繁华至极,是周边天台、三门、临海三县交界村民物资交流的中心。

余庆街的尽头,余庆桥静卧在枧溪之上。清道光年间,郑氏族人郑允高、允岱等人,见溪流阻隔了村民的往来,便牵头募捐,修建了这座石桥。桥名“余庆”,寓意 “积善余庆”,既是对行善积德的期许,也是高枧村向善民风的缩影。

历史上的枧溪,每逢雨季便洪水肆虐,冲毁堤坝,淹没良田。清同治年间,郑氏族长郑茂节不惜花费重金,重修堤坝,并在堤上遍植樟树,固沙保堤。

然而,当樟树成荫时,却引来了放牧者,堤坝再次面临危机。郑茂节立下规矩:“堤上放牧,牲畜充公!”为了让村民信服,他特意让自家的羊倌赶羊上堤,待羊群啃食樟叶时,当众将羊充公。众人见族长如此铁面无私,从此再无人敢在堤上放牧。

如今,堤坝上的古樟树郁郁葱葱,新修的凉亭点缀其间,成为村民休闲的好去处,而郑茂节的故事,也像这樟树的年轮,在村落里代代相传。

在堤坝旁,便是闻名遐迩的多宝讲寺。古桥修善,沙堤固福,桥头的茶摊、堤边的野花、树下的棋局,都是岁月馈赠的“福气”,共同织就了村里的这片“福地”。

作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村,高枧村的每一处角落,都流淌着浓浓的古韵。上街、中街、下街纵横交错,青石板路在岁月摩挲下泛着温润光泽,雕花门窗、斑驳墙面,无声诉说往昔繁华。

郑氏宗祠庄严肃穆,飞檐翘角间,彰显着家族的威严与荣耀;清定上师故居古朴典雅,仿佛在诉说着一代高僧的传奇人生;古井、望仙桥、增幅桥,每一座古建筑都是一幅立体的画卷,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而高枧古亭抬阁、牡丹龙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如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文化光芒。

在高枧村的历史长河中,红色火种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便已播撒。1927年,村中就成立中共党支部,是我县最早的村级支部之一,亭旁起义时负责后勤保障和联络通讯工作。

在抗战时期,更是涌现出郑济时、郑育英、郑纲、郑克天、郑榭等一众英雄人物。

1930年,高枧族人郑必能在上海创办了大华豫胶厂,为高枧叩开了工业文明的大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面对人多地少的困境,村里陆续办起了橡胶厂。

依托甬临线的交通动脉,村办企业如星火燎原,最终汇聚成今日闻名的珠岙橡胶产业集群。这段拼搏史,早已融入每个高枧人的血脉。

高枧人始终以“耕读传家、积善致远”为铭,让先哲的遗训在青石板路上延伸,在古樟树影里生长。如同村口那方刻着“高枧”的巨石,历经风雨,却永远在时光里静静诉说着,一个古村的千年风雅与世代守望。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