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海之滨,藏着一处被时光偏爱的海湾——三门湾。唐末至北宋初,短短半个多世纪,三门湾便化身中外贸易与文化交流的黄金通道,而宁海东岙的周氏航帮,正是这场海上繁华的弄潮儿。
周文德、周文裔、周良史等周氏先祖,以非凡的胆识和魄力,开创了赫赫有名的 “三门湾船帮”。他们驾驶着一艘艘商船,定期穿梭于三门湾与琉球群岛之间,满载着茶叶、丝绸、石材石板、陶瓷等物品,书写着商业传奇,也架起了中外交流的桥梁。
然而,南宋嘉定年间,旗门东岙周氏分迁南北数支,那支远航日本的航帮也随之解体,三门湾的中日航运史就此画上句点。明清两朝的 “禁海令”,更如一场凛冽的寒风,加速了沿海居民的内迁,曾经繁忙的水道渐渐堵塞,热闹的近海码头也走向衰败。
但三门湾的故事并未就此沉寂。在承载着海上丝绸之路辉煌记忆的旗门港两岸,宁海东岙与三门船帮里隔水相望,一个是周氏先祖的起源地,一个承继先辈荣光而生。
宋末元初,周良史第六世裔孙周复监从东岙村(沙栋)迁至曼岙庄。1940年7月1日,三门县正式挂牌成立,曼岙庄归属三门县。2018年行政村调整,大周村、芦家塘村、东头村、外黎村四个自然村合并,为纪念周氏祖先的丰功伟业,传承优良家风,这个新村庄有了一个充满故事的名字——“船帮里”。
如今,船帮里村早已成为我县的初代网红村,还荣获 “中国美丽渔村” 美誉,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寻它的魅力。
在大周村后背山,曼岙巡检司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它设立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后损毁,于2017年重建。
据清康熙《宁海县志》记载:“曼岙巡检司,南七十里,国朝迁复,员裁设汛。”
这里不仅是海防要塞,更见证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抗倭历史。明朝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戚继光会合海道副使谭纶的军队,清剿流窜在台州的倭寇。谭纶调参将牛天锡从陆路赶往石马林追剿,戚继光则趁水路直至大周村,驻兵城隍庙,以水陆两路夹击。倭寇探得军情,企图从旗门港出蛇蟠洋逃走。倭寇逃到旗门港口时,发现十余艘倭船已被戚继光领兵夺去,想从原路撤退,又闻驻城隍庙的戚家军也已赶到,喊杀之声震天。
眼瞅着前后没路,倭寇只能硬着头皮往旗门滩跑。旗门滩全是烂泥,一脚踩下去直接陷到膝盖,根本跑不动。偏偏那天晚上潮水来得又快又凶,浪头一个接一个往滩头扑,最后把这群倭寇全部卷进了海里。
登上斑驳的巡检司城墙,厚重的砖石仿佛还留存着历史的余温。
极目远眺,万亩养殖塘如同大地的棋盘,整齐排列;旗门港大桥横跨旗门港两岸,气势恢宏;滨海新城拔地而起,展现着新时代的蓬勃生机。大周自然村是“海防古村”“船帮古村”。村内的建筑充满海岛渔村特有的韵味;周氏宗祠记录着航帮开拓商路的传奇故事;历经百年风雨的古井,默默见证着村庄的兴衰更迭。
芦家塘自然村的七彩墙绘,充满了艺术气息。东头村、外黎自然村,各有其独特的风情,等待着人们去探寻。
笔架山,更是一处不可多得的美景。笔架山海拔 344.5 米,因主峰笔立三峰,形如笔架而得名。
清光绪《宁海县志・山脉》记载:“笔架山,县南二十八里,高 210 丈。东岙南,大周北,笔立三峰,形如笔架。中峰山麓有庵。右峰有鹰岩,岩中有洞,深邃莫测。左峰名花尖,绝顶有一岩,方丈余,四面玲珑剔透如窗,有香炉、石桌诸胜。”
站在笔架山巅远眺,三门湾的山海风光尽收眼底,海天一色,山峦起伏,美景如画,让人流连忘返。
来到船帮里村,绝不能错过一场热气腾腾的海鲜蒸笼宴。青蟹、皮皮虾、蛏子、牡蛎等各类生猛海鲜,在竹制蒸笼里层层叠放,佐以姜片和葱段,以猛火蒸熟。掀开蒸笼盖的瞬间,浓郁的鲜香裹挟着袅袅热气扑面而来,肥美的蟹肉、鲜嫩的贝类,一口下去,尽是大海的馈赠。
待味蕾在海鲜的馥郁中稍作沉醉后,清甜润肺的白枇杷便是绝佳的味觉延续。初夏时节,船帮里村处处弥漫着枇杷的清香。房前屋后的空地上,田埂蜿蜒的坡地里,枇杷树肆意生长。为了让果实免受虫害,保持最佳品相,果农们已悉心地为每一颗枇杷套上了牛皮纸袋。
作为拥有 20 余年白枇杷种植历史的全县主产区,如今的船帮里村,缀满枝头的白枇杷已裹着纸袋压弯枝桠,即将迎来又一个满载而归的丰收季。
从周氏航帮的帆影到戚继光的旌旗,时光将故事酿成陈酒,浇灌出今日的“船帮里”。斑驳城墙诉说往昔,笔架山揽尽山海入画,海鲜与枇杷窃窃私语。岁月更迭,这片土地始终以温柔又坚韧的姿态,守着古老的根脉,生长出新的诗意,静候每一个与它相逢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