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三门 >> 人文三门 >> 村有名堂

村有名堂|天地为大 域以人和

2025-03-10 08:19:59 来源:掌上三门


浦坝港镇大域村坐落于浦坝港镇西北3.8公里处,背倚大湾山,面朝三门湾。辖大域、小官塘、胜利三个自然村,现有954户2900人,傅姓占七成五,牟姓次之。

村域面积5.89平方公里,耕地与山林比例约为1:3,构成典型的山海聚落格局。

大域傅氏

据傅氏族谱载,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的某一日,福建泉州的傅氏族人最后一次回望刺桐港的塔影。他们的乌篷船载着族谱与牌位,在惊涛里漂成一片倔强的秋叶。

大鹄由来

这支北迁的宗族选择了停泊在浙东这处山海褶皱里,或许正是被鹄山上那只白鹤所牵引,鹤鸟日日俯冲至滩涂间啄食,翅尖划出的弧线,成了移民们丈量土地的天然量尺,故起村名“大鹄”。

大域传说

据村中耆老口述,明末曾有巨型白鹄栖息山间,每日飞至谷山头墩觅食。至清初某年,一场暴雨后,神鸟绝迹,村民遂以谐音改称“大域”,隐去鸟形而存其音。此说源于村民的口口相传……

鹄山肇基

宗祠里的《傅氏宗谱》已褪成烟黄色,但“鹄山肇基”四个篆字依然凌厉如初。在不起眼的角落有一行蝇头小楷:“鹄去名易,鹤魂长栖”。

避世烟云

从“鹄”到“域”,这个被地理化的名字,却意外预言了后来者的命运:戚继光的斥候在此域寻踪倭寇足迹;三五支队的枪声在此域惊散淡淡晨雾;连孟平洞里的香火,都在此域吞吐着避世烟云。

孟平朝圣

村东北面的大湾山孟平洞,为天然溶洞改造而成。从村民的记忆碎片中,仿佛还能看到岩层皱褶里藏着层层叠叠的故事……当年傅孟平率众开凿丹洞时,明朝的残阳正顺着钟乳石滴落。这个拒绝剃发的读书人,在洞壁上刻下“丹心照汗青”时,可曾预见三百年后,他的避难所孟平洞会成为乡民的朝圣地?

日暮帆影

走在登山步道上,新铺的石板与老路基形成刺眼的断层。村民说,七十年代曾有地质队在此勘探钨矿,钻头在触及某个深度时突然迸出火星—那或许是戚继光火攻倭船时的余烬,也可能是傅氏先祖渡海时沉落的船钉。

在洞口前的平台上远望,春雾漫起时,浦坝港的船影在天际线上轻轻摇晃。偶尔传来的汽笛声混合着风铃叮咚,恍惚间让人品出了一丝岁月绵长。

信仰之音

站在重修的白鹤殿前,凝视那尊被香火熏得有些面目模糊的神像,地方志里称其“白鹤大士”。但台州各地的同源信仰中,它时而化为观音,时而幻作妈祖。

这种含混恰恰印证了移民文化的特质:离乡者需要一尊可以随身携带的神祇,它不必有清晰的五官,但必须听得懂闽南语的祷词与吴侬软语的混音。

大鹄之志

离村时,浦坝港正在退潮。三门湾的潮水日复一日冲刷着滩涂,却冲不淡凤凰山下那个村落的记忆。

当脚步落在“大鹄广场”的村碑前,四百年的时光划过眼前,让人突然想起,这原是个被羽翼托举的名字“大鹄”。二字在夕照中泛起血痂般的褐红,仿佛那只消失的神鸟,在石纹里留下了最后的翎羽。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