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坝港镇长(cháng)大山村,由上董和麻车坑(金家山、界岸、瓦坦、下塘屋)等自然村合并而成。这几个自然村的村名极具特色。
合并后的长大山村村名取自村中的山脉—长大山。
长大山是我县南支山脉的主体,因山形既长且大,故名长大山,主峰海拔469米。民国《临海县志·叙山》载:“长大山,一名晓霞山。”群友说的这口大锅就藏在长大山山顶。
从上董村出发,经过一座小水库,没走多远,路右边的一块巨石映入眼帘,那模样就像一只趴着的蛤蟆,栩栩如生。
再往前走,经过普淹洞,山路开始变窄,古朴的石块铺就的古道一阶一阶向上延伸。
一路上,红枫的落叶铺满了阶梯,每走一步,沙沙作响,仿佛是秋天留下的最后一曲乐章,为这趟旅程增添了一抹别样的乐趣。
行至山谷处,左右两边有两大片奇特的石子滩。村里留下这样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仙人挑着满满一担石头,这些石头本是要去修筑长城的。仙人步履匆匆,在星夜下赶路,然而当行至此处时,一声鸡鸣打破了寂静的夜空。刹那间,天地仿佛被这声鸡鸣唤醒,仙人的法术也无法施展,无奈之下,仙人只好放下肩头沉重的担子,就此留下了这两处石子滩。
沿着长大山蜿蜒曲折的十八弯古道,我们终于抵达了山顶。
山顶处是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阳光透过竹叶的缝隙倾洒下来,光斑点点,如梦如幻。
穿过竹林,一座古朴的寺庙 —— 齐云寺出现在眼前。齐云寺原名齐云庵,据清冯赓雪(1720—1782 年)《朝阳三洞》记载:“齐云庵居晓霞绝顶,乾隆八年僧善亮建。”
齐云寺略显冷清,只有一位平日负责打扫的师傅和如影相随的小黄狗。
在厨房门口土灶上,我们见到了这口大铁锅。铁锅许久未开火,盖了厚厚的一层灰。轻轻擦拭锅沿,那铸刻的铭文清晰可见 ——“嘉庆八年(1803)仲冬齐云庵住持永透置”,历经两百多年,这口锅没有丝毫生锈的痕迹,完好如初。
我们好奇地量了一下,这口锅的直径竟达 89 厘米。董吕正师傅告诉我们,这口锅重达 148 斤,可以煮上 100 斤大米。想象着曾经那热气腾腾的场景,仿佛能看到60来位出家人围坐在一起的热闹画面。
在齐云寺的另外一个房间,悬挂着三块清代匾额。
当我们用无人机的视角俯瞰齐云寺,又是另一番震撼人心的景象。
山顶的寺院静静地隐匿于一片翠绿的竹林之中,周围的山峦连绵起伏。阳光倾洒于寺院的飞檐之上,于无声处诉说着往昔的梵音与虔诚。
身处其间,心灵也在这古朴庄严的氛围中不自觉地慢了下来,寻得内心久违的安宁。
在探索未知的路上,不断发现那些被岁月尘封的美好,感受大自然与历史交织的独特魅力,这就是旅行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