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局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全县“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打好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组合拳,取得了新的成效。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实现41.94亿元,增速5.3%(全市第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34890元,增速6.6%(全市第3)。我县获评省级及以上荣誉25个,创成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省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优胜县等一批荣誉,入选浙江省百村万户增收促富试点县、全省浙农码赋能公用品牌行动试点县等一批试点,并在全省山区海岛县“一县一链”现场推进会上以青蟹全产业链建设为题作交流发言。岩下潘村的“千万工程”实践、“省人大机关九任农村工作指导员接力帮扶三门花桥镇”得到省委书记易炼红批示肯定;“鲜甜e塘”数字化应用 厚植海水养殖产业高质量发展促富入选省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优秀案例。
一、2023年工作总结
(一)稳产保供有力推进。一是拎紧“米袋子”“菜篮子”。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1.53万亩,总产量1.017亿斤;大力推进粮食绿色高产创建活动,建立水稻高产创建示范片19个,实施面积0.7万亩,带动全县推广绿色高产技术8.2万亩。其中健跳镇毛叶村百亩单季晚稻示范方,平均亩产达890.6公斤,创历史最高单产。油料播种面积约1.15万亩,“菜篮子”基地3000亩。二是提升“肉案子”“海鲜铺子”。全县年末生猪存栏6.6万头,同比增长24.37%;家禽存栏62.31万羽,同比增长3.16%;水产品产量7.015亿斤。三是丰富“果盘子”“茶罐子”。水果总面积14.39万亩,总产量10.2万吨,总产值4.06亿元,同比增长19.4%。其中,柑橘产量7.9万吨,产值1.7亿元,同比增长25.4%;杨梅产量约1万吨,产值1.06亿元,同比增长26.4%。葡萄产量4164吨,产值0.49亿元,同比增长7.7%。茶叶产量450吨,产值5800万元,同比增长1.8%。
(二)产业能级不断提升。一是完善农业产业平台建设。浦坝港省级现代农业园区顺利通过验收,三门青蟹小镇列入市级农业特色产业小镇创建对象。入围并获得每年1.2亿元的区域协调财政专项资金激励(共3年)。二是全面推进项目建设。深入开展农业农村项目建设年活动,编制发布惠农资金政策“明白纸”和招商手册,大力开展农业农村项目招商引资。三门凤凰未来谷项目荣获台州市首届“众创乡村 携手共富”项目路演一等奖。抓招引。智慧农博城、环球码头三门青蟹标准化中心与万吨超低温冷链加工建设、长毛松茸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及晟豪生态农业总部基地、广东海兴农集团浙江三门县优质种苗培育基地、正信综合农事服务中心等项目签订投资协议。抓落地。欧讯数字化工厂养虾、东航青蟹智慧养殖中心建设、山香特色农产品共富加工等项目开工建设。抓进度。大宗农产品交易中心、横渡镇功能性水稻、桃峙柑桔产业基地、浦坝港镇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等项目基本建成。列入省级农业农村重点项目20个,完成投资6.33亿元,完成率110.3%。三是持续加强品牌建设。举办第五届青蟹节、第六届柑橘节、首届茶文化节、甜瓜节、血蚶节等各类农事节庆活动,三门青蟹节暨小海鲜博览会入选乡村振兴节庆品牌影响力百强榜。三门青蟹入选农业农村部2023年农业品牌精品培育名单(浙江唯一)。“三门青蟹”“三门螠蛏”“三门血蚶”“三门甜瓜”入选浙江省名优“土特产”百品榜名单。
(三)农业双强落地见效。一是推进科技强农。与8个高校、科研院所等合作,开展拟穴青蟹新品系“甬台1号”保种及繁育、缢蛏种质资源保护科普等水产科研项目以及柑橘栽培、茶叶种植、杨梅促早等农技合作项目14个。青蟹研究院于11月中旬成功繁育出50多万只青蟹蟹苗,首次实现国内青蟹秋冬季节苗种繁育技术突破。县水产技术推广站获评全国水生动物防疫系统实验室检测能力验证基层优秀单位。果树特产推广总站获评浙江省农业丰收奖三等奖。二是推进农机强农。全县共新增各类农机具1952台(套),农机总动力达到21.01 万千瓦;稻麦全程农机作业10213.42亩,水稻统一育秧2986.6亩,无人机植保11.58万亩。建成“农事服务中心”1个,投用水稻“全程机械化应用基地”1个,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79.7%(较去年提高2.2个百分点),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87.11%(较去年提高1.01个百分点)。三是推进绿色发展。全县推广绿色防控实施面积11.2万亩,推广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4.61万亩;秸秆综合利用率97.4%;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93%;无害化处理率100%;新增绿色食品数量2个。
(四)和美乡村蝶变升级。一是着力提高和美乡村覆盖率。创建省级未来乡村2个、美丽乡村精品村2个、星级公厕30个和星级美丽乡村53个,和美乡村覆盖率20.49%。二是全力攻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累计拆改面积达41.23万平方米,新审批农民建房1297户2218间,是2021年的4.18倍,2022年的3.08倍。三是稳步推进农房盘活。拆后盘活土地12万平方米,利用拆后土地审批建房630户,占比48.5%。推进迁富工程,迁富小区安置地块目前正在施工中,搬迁试点村刘家村山后芦自然村、项家山山头王自然村目前两村意向拆迁率达到80%以上。
(五)改革创新取得实效。一是全面推广“鲜甜e塘”改革应用。迭代优化塘事招标、金融产品、政策补贴、三品一标、主体认证等模块,“小切口”打造数字化监管一件事。截至目前已有713个养殖户完成主体认证,3583亩线上养殖塘完成招标。二是持续探索“三新”共富乡村综合改革。横渡镇“山水横渡·中央花园”乡村综合改革精品示范区有序推进,完成全域土地流转2400亩。海润街道已列入市全域规划试点乡镇(街道)。三是扎实推进农业“标准地”改革。出台《三门县推进农业标准地改革实施方案(试行)》,绘制数字化农业“标准地”一张图,构建县级农业“标准地”调查评估数据库,打造高效便捷的农业“标准地”智慧体系。全县累计建成标准地2.55万亩。
(六)强村富民持续推进。一是推动集体经济提质增效。村集体经济总收入3.87亿元,同比增长7.42%。年收入30万元以上且经营性收入15万元以上的行政村占比92.99%。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占比45.02%。二是推动“扩中”“提低”。低收入农户可支配收入21021元,同比增长14.5%(全市第1,26县第7)。城乡居民收入比1.72,同比缩小0.04。我县“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但绝对值差距仍扩大”入围浙江省首批共同富裕堵点难点“揭榜挂帅”中榜单位。出台《共富工坊扶持政策实施意见(试行)》,累计建成共富工坊226个,带动8252名农民就业,其中低收入农户673人。三是稳步抓好村级化债工作。以“降低村债总量、降低债务风险村、降低村债成本、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为目标,分类指导、因村施策,强力推进化债工作。以2023年6月底基数,所有行政村级债务总量16656.11万元、下降率为41%。债务收入比10倍以上的村数下降率为57.89%。个人高息借款方面,全县共有个人高息借款1277.44 万元,目前已置换1019.26 万元,置换率79.79%。
(七)本质安全坚决守牢。一是全力提升渔船安全。落实主体责任,开展船东船长“面对面”警示教育,深化隐患排查整治,累次排查渔船672艘次,发现隐患774处,已整改到位。创建“引领船”12艘,整治提升渔船91艘,淘汰“病老”渔船31艘。二是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开展“绿剑”“蓝盾”“护农保春耕”等农业专项执法行动,累计检查415家次,行政立案62起。开展各项渔业执法检查488次,立案198件,收缴违禁渔具网具2968顶。三是抓好动植物疫病防治工作。以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为引领,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扎实开展动物防疫工作,应免免疫率均达到100%。
二、2024年工作思路
2024年主要经济目标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以上,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4.5%以上,低收入农户可支配收入增长15%以上。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狠抓稳产保供。紧盯粮食生产目标任务,加大粮食扶持力度,开展水稻绿色高产高效竞赛等活动,力争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1.63万亩、总产量9930万斤;新建高标准农田2200亩,改造提升5300亩;粮功区改造提升1.3万亩。稳定“菜篮子”产品供给,保障型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3000亩以上,年出栏生猪9.6万头以上、能繁母猪保有量稳定在7000头以上、肉鸡标准化养殖大棚12万平方以上。
二是做强现代农业。推进平台提能建设,力争创成1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省级“土特产”集聚区、1个市级农业特色产业小镇,培育1 条超20 亿元的全产业链。推进科技提效建设,着力攻坚青蟹“越冬”、青蟹集约化养殖、柑橘病虫害绿色防治等技术难题,突破对虾和缢蛏、泥蚶等贝类种苗“卡脖子”问题,建成华东地区“种业”种苗重要基地。推进品牌增效建设,深化全省“浙农码”赋能试点县建设,推动浙农码赋码与青蟹产业深度融合,构建三门青蟹“养殖户-鱼塘-产品-经销商”全链条认证。加强展示展销,举办6场以上农事节庆活动,推动各类农产品“出县出圈”。
三是建设和美乡村。突出示范创建,持续提升人居环境,谋划三门县“鲜甜蟹乡”省级共同富裕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带建设,争创省级未来乡村3个、市级精品村3个、星级美丽乡村53个,和美乡村覆盖率提高至40%以上;启动剩余10个一般古村保护开发行动,系统研究古村落文化,做到应保尽保。强化垃圾分类,创建市级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三化”处理示范村5个,省级高标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示范村3个,省级高标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示范乡镇1个。加快村级资源盘活利用,逐步推广养殖塘线上竞价承租,推进12家强村公司可持续发展,争取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增速达到6%以上。
四是促进农民共富。完善帮富机制,深化新型帮共体、“农村指导员”等载体,全力推动帮扶措施、帮扶资源在三门落地见效,促进低收入农户有效增收。实施促富改革,全力推进省“标准地”改革试点项目,力争建成标准地2.5万亩。拓宽增收渠道,累计建成300家共富工坊,培训职业农民5万人次以上,新增农创客200人以上。
五是守牢本质安全。抓好国家安全县市县联动创建成果转化,确保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实施渔船精密智控能力建设工程,加强隐患排查整治,严管伏季休渔,严打“三无船舶”,全面压实主体责任,确保渔业安全生产“五连冠”。统筹推进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防汛抗旱防寒潮、农作物秸秆资源利用、农家乐安全等工作,确保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