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三门 >> 人文三门 >> 村有名堂

村有名堂|它是三门最早的书院?走,上学去

2024-08-20 08:47:42 来源:掌上三门

花桥镇吴都村,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村庄。三门大多数柯姓族人都是从这里迁出的,诸如上郑、上旺、茗岙、浦坝、两头门、上洋、银山、大田下浦柯、雉溪岭根、筱溪沿岙、岭脚、城南、百礁、黄岩上辇等。

据当地《柯氏宗谱》所载,五代晋汉年间(即公元936﹣950年),柯茂蟾为避王审知之乱,从福建省莆田县航海到浙江,定居临邑(现三门县)山场、吴都,是三门柯氏始祖。柯茂蟾有五个儿子:柯出、柯耑、柯岗、柯崖、柯嵩,次子柯耑迁居吴都。

为何取名为吴都?

相传是始迁祖柯耑为了纪念母亲吴氏而取名吴都。此外,还有一番传说则更为生动有趣:因地处浦坝港湾,产鱼很多,人称“鱼多”,后演化为吴都。

吴都靠海,历史上是军事要地。南宋时期,为防卫倭寇入侵,‌在全国各地设兵寨,在吴都村设了吴都寨,有兵额140余人。清朝时改为吴都汛,设中营千总一名,兵额85名,兼顾三江口台。

吴都柯氏民居,建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吴都村的归属也几经变迁。

清代时,它隶属于保乐乡吴都庄;民国时期,归属山场乡管辖;直至1950年8月,吴都乡正式成立,并将吴都村作为乡政府驻地。1992年5月撤区扩镇并乡时,撤销吴都乡,改属花桥镇。2018年8月行政村规模调整,茗岙村、吴都村、上郑村调整为新的吴都村民委员会。

图源:陈建华

昔日的吴都村是一片汪洋大海,凭借着一代又一代吴都人的坚韧不拔与辛勤耕耘,吴都村不断地开垦围塘,依托下栏塘养殖基地,大力发展养殖业,成为我县海塘养殖大村。全村养殖面积上千亩,青蟹、小白虾、血蛤、缢蛏等海产品销往国内外,亩产值达到上万元。

图源:颜传峰

吴都村不仅有吴都寨的军事背景,还有鉴溪书院所在地的文化地位。

元朝初期,先祖柯釂在吴都村建书院,延请名师以教授乡人子弟,因位于鉴溪之旁,故名鉴溪书院,柯釂亦被后人称为“鉴溪先生”。据《三门县志》记载,鉴溪书院为三门最早的书院之一。

柯釂,宋末中神童科(宋代专考幼童背诵的科举称“神童科”),毕业太学,曾为上蔡书院宾席,后任宁海县教谕。

为延续鉴溪书院创办人柯釂先生的教学理念,1933年,吴都村在鉴溪书院遗址上建立吴都小学。

为改善教学环境,1992年,吴都村出资重建教学楼;2023年,新建一幢集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大楼——“鉴溪书院”。

古韵今风,书生再起。阳光下,穿梭于这幢综合大楼,仿佛还能听见千年前的朗朗读书声,讲述着一个关于传承与创新、历史与未来的故事。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