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六世纪,浮门江驶来一艘龙舟。一个失去了江山的王朝,在这里仓惶上岸,他们是南北朝时期陈朝开国皇帝陈霸先之后。
《陈氏宗谱》记载了浮门陈氏始祖四王叔陈至泽在海上所遇的种种神迹:“乘大龙舟,长三百丈,阔五十寻,泛海于浙台浮门,隋炀逐追至浮门,迎天告曰:陈道虽衰,天运未改,何天之陷。忽有石浮阻炀兵,于是以浮门名其地,遂泊舟于岸,下蓬于帆而为大蓬地、小蓬地。钉石四千七百斤,立安住寺,有龙凤衣,见水则龙自腾,日升则凤自舞。”
当年的陈霸先没有想到,他从梁都建康一个看守油库的小吏,到成为坐拥天下江山的陈朝开国皇帝,仅仅33年,他的王子王孙们会被追逐着只能逃到海上随波逐流,最后只有这个海边的浮门村接纳了他的后人。
安住下来的陈霸先后裔修建了陈皇家庙,在这个沿海小渔村延续着陈皇后裔的旧梦。然而,在三门湾的潮涨潮落中,陈霸先后人并没有等来陈朝光复的消息。
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陈氏后裔将家庙扩建,并正式定名为安住寺。至明万历年间(1573—1620 年),寺院迎来鼎盛时期,占地有25亩之多,还设榨油厂和碾米厂,寺田数百亩,寺僧三百余。明末清初,安住寺被一场大火所毁,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重建。之后,又因火灾、盗劫,僧众四散,寺门冷落。1969 年,寺院被夷为平地。直至2004年才得以重建,寺名为古安住寺。
古 安 住 寺
古安住寺的历史有近1500年,比台州境内很多古寺都要久远,但隐藏在浮门鲜有人知晓。
如今,唯有寺中古井、随处可见的古残瓷片、陈氏始祖海上漂浮的压舱石、大坠钉石以及寺后刻有“蟠龙山”“古安住寺”的两块摩崖石刻,还能让人回想起这座古寺的辉煌与沧桑。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围绕着成王败寇的追逐和被追逐,南宋初,三门湾的这道浮门江,又迎来了一个逃亡的王朝。
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南下攻取北宋首都,北宋王朝自此覆灭。靖康之变后,宋高宗被迫带着嫔妃臣僚,乘御舟先由镇江撤临安(今杭州),继撤越州(今绍兴),再弃城遁海到昌国(今舟山),后又南逃往台州。辗转于浙东近海的宋朝,成为一个行于海上的王朝。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的除夕之夜,船队停泊在三门湾的浮门江上。已在海上漂泊了一年的宋高宗携妃嫔幕僚,设席龙船,在浮门江祭天谢年,以求早日靖难复国。
祭天之后,宋高宗面海操琴,不料断了一根琴弦。原本忧郁的心情更是愁肠百结,于是将古琴投向了滚滚东逝的浮门江。第二日,他率众泊岸登陆,当年的登陆处被称为车马渡。
绍兴十五年(1145年),当地渔民打捞上当年宋高宗所投御琴,归还于朝廷。此后,宋高宗还特意造出盾形古琴送给臣子,以琴励志,不忘当年蹈海之苦。后人也因此改称浮门江为琴江。
在中国历史上,大概没有哪个村子,像浮门一样连续迎来两个王朝在此颠簸。
浮门原是陈姓族人的聚居地,也是陈姓最早迁入三门的村落。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不少陈姓族人陆续迁出,分散至西陈、后洋陈、岭里、小岭下、下湾、从岙、洋溪等10余个村。
如今,村内的居民姓氏变得杂糅多样,但作为三门陈姓的发源地,浮门在陈氏族人的心中仍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们也会时常回到这里寻根问祖,追忆往昔的辉煌历史。
公元六世纪,浮门江驶来一艘龙舟。一个失去了江山的王朝,在这里仓惶上岸,他们是南北朝时期陈朝开国皇帝陈霸先之后。
《陈氏宗谱》记载了浮门陈氏始祖四王叔陈至泽在海上所遇的种种神迹:“乘大龙舟,长三百丈,阔五十寻,泛海于浙台浮门,隋炀逐追至浮门,迎天告曰:陈道虽衰,天运未改,何天之陷。忽有石浮阻炀兵,于是以浮门名其地,遂泊舟于岸,下蓬于帆而为大蓬地、小蓬地。钉石四千七百斤,立安住寺,有龙凤衣,见水则龙自腾,日升则凤自舞。”
当年的陈霸先没有想到,他从梁都建康一个看守油库的小吏,到成为坐拥天下江山的陈朝开国皇帝,仅仅33年,他的王子王孙们会被追逐着只能逃到海上随波逐流,最后只有这个海边的浮门村接纳了他的后人。
安住下来的陈霸先后裔修建了陈皇家庙,在这个沿海小渔村延续着陈皇后裔的旧梦。然而,在三门湾的潮涨潮落中,陈霸先后人并没有等来陈朝光复的消息。
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陈氏后裔将家庙扩建,并正式定名为安住寺。至明万历年间(1573—1620 年),寺院迎来鼎盛时期,占地有25亩之多,还设榨油厂和碾米厂,寺田数百亩,寺僧三百余。明末清初,安住寺被一场大火所毁,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重建。之后,又因火灾、盗劫,僧众四散,寺门冷落。1969 年,寺院被夷为平地。直至2004年才得以重建,寺名为古安住寺。
古 安 住 寺
古安住寺的历史有近1500年,比台州境内很多古寺都要久远,但隐藏在浮门鲜有人知晓。
如今,唯有寺中古井、随处可见的古残瓷片、陈氏始祖海上漂浮的压舱石、大坠钉石以及寺后刻有“蟠龙山”“古安住寺”的两块摩崖石刻,还能让人回想起这座古寺的辉煌与沧桑。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围绕着成王败寇的追逐和被追逐,南宋初,三门湾的这道浮门江,又迎来了一个逃亡的王朝。
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南下攻取北宋首都,北宋王朝自此覆灭。靖康之变后,宋高宗被迫带着嫔妃臣僚,乘御舟先由镇江撤临安(今杭州),继撤越州(今绍兴),再弃城遁海到昌国(今舟山),后又南逃往台州。辗转于浙东近海的宋朝,成为一个行于海上的王朝。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的除夕之夜,船队停泊在三门湾的浮门江上。已在海上漂泊了一年的宋高宗携妃嫔幕僚,设席龙船,在浮门江祭天谢年,以求早日靖难复国。
祭天之后,宋高宗面海操琴,不料断了一根琴弦。原本忧郁的心情更是愁肠百结,于是将古琴投向了滚滚东逝的浮门江。第二日,他率众泊岸登陆,当年的登陆处被称为车马渡。
绍兴十五年(1145年),当地渔民打捞上当年宋高宗所投御琴,归还于朝廷。此后,宋高宗还特意造出盾形古琴送给臣子,以琴励志,不忘当年蹈海之苦。后人也因此改称浮门江为琴江。
在中国历史上,大概没有哪个村子,像浮门一样连续迎来两个王朝在此颠簸。
浮门原是陈姓族人的聚居地,也是陈姓最早迁入三门的村落。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不少陈姓族人陆续迁出,分散至西陈、后洋陈、岭里、小岭下、下湾、从岙、洋溪等10余个村。
如今,村内的居民姓氏变得杂糅多样,但作为三门陈姓的发源地,浮门在陈氏族人的心中仍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们也会时常回到这里寻根问祖,追忆往昔的辉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