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三门 >> 人文三门 >> 村有名堂

村有名堂|它是“江南名石”,也是宋代“热销单品”

2024-07-24 09:37:45 来源:掌上三门

蛇蟠乡黄泥洞村,一个因石而兴、因石而美的古村。在这里,石头不仅是建筑材料和艺术品,更是文化的传承和历史的见证。

黄泥洞村的采石文化可以追溯至宋代。据清《宁海县志》记载:“矿石箍于蛇蟠之丘。北宋年间,一群福建人浮海而至,登上蛇蟠岛,开始凿崖取石。”

那时候的蛇蟠岛,还没有正式的定居者,只有一群采石工人,他们在岛上辛勤劳作,开采出一块块赭红色的蛇蟠石。

蛇蟠石石质细腻,软硬适中,色泽柔和漂亮,宜雕宜琢,是建筑装饰的上好材料。

蛇蟠石的大量出产,改变了浙东民居的建造、装饰方式。民居从原先的砖木结构,转变为石木或石砖木结构,民居沿阶、道地(天井)及一层地面分别用蛇蟠出产的长条石、石板砌筑铺设;门口的石鼓(门当)、库门用雕花的蛇蟠石装饰,窗户也多采用石花窗,使房屋既坚固,又增强了视觉美感。

在明清时期,蛇蟠采石业达到鼎盛。开采的石材、石窗等通过蛇蟠便捷的海路运往各地,最远运达东南亚一带。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石匠的采石工艺日臻完美。“开天窗”采石法、凿凹槽引水、铅条堵石缝防止地下水渗透,这在我国的采矿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同时,形成了一整套选址、采石、运石、售石、雕石的高超精湛工艺。

随着采石业的繁荣兴旺,利润丰厚,清朝时期,部分采石工人选择在岛上定居下来,这才慢慢有了黄泥洞村。

可一个因采石而形成的村落,为何会取名黄泥洞呢?据《三门县地名志》记载,早年,当地人民绝大多数住的是岩石洞,唯独此处是黄泥洞,形成村落后,即以黄泥洞为名。

黄泥洞村由新村和古村共同组成,古村保持着独特的石屋建筑风格,现尚存60多幢,150多间石屋。

石屋以蛇蟠石所筑,底部为不规则的较大石块、上部则由不规则的采石废料堆砌,搭配石窗、木门。石屋依山势而建,浑然天成,宛若一座座碉堡耸立于山体之上,构成了一个迎风搏浪的石雕群体。

现存石屋中,最早的建于清乾隆二十年(公元 1755年),被称为大台屋,占地面积300多平方米,2016年改造,现保存完好。

历代采石留下的1300多个大小岩洞,纵横交错、连环套迭、怪石嶙峋、风光奇异,是国内规模最大的海岛洞窟游览景区,是首部国际获奖影片《渔光曲》外景拍摄地。

图源:博主@金蛋的旅程

凿石窟,雕石窗,建石屋……采石文化在黄泥洞古村留下鲜明痕迹,形成了小岛独特的人文景观。

这个夏天,来一趟海盗村、野人洞,在洞窟深处感受夏日清凉吧!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