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渡镇铁强村,村口有一棵树龄达1000多年的银杏树,枝繁叶茂,根深蒂固。
相传,这棵杏树是林氏始迁祖种下的,当时一起种下的还有一棵松树,寓意“双木成林”,并取村名为松杏村。
后又有林氏先祖曾在杏树旁建炉炼铁,改名为铁场。由于与亭旁镇铁场村重名,1981年,更名为铁强。
铁强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拥有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因地处健跳港上游,是一个天然的避风良港,古时建有鱼头山船埠,成为海上交通要道。山里物资经此下船,海外物资经此上岸,舟楫云集,渔帆林立。
在铁强,一直流传着“吃吃下盘山,用用蛎江滩”的说法。曾经有一段时间,这片土地成为了木材交易的繁荣之地,吸引着众多商贾纷至沓来,采购木材。
蛎江滩,曾经历过一段不平凡的岁月。据明朝嘉靖四十年(1561)记载:5月,倭寇4000多人西进横渡蛎江滩,自烧其船,自断后路,在铁强登陆,企图南犯台州府城。从铁强逃出来的老百姓,不甘心被倭寇掠杀,他们深夜泅水过江,向铁强斜对岸的梅岙山烽火台守军报告了遭倭寇袭击的情况。
驻守在健跳的抗寇名将戚继光闻讯后,当即部署兵力,于5月18日,率精锐水军长驱直入直奔铁强,与倭寇血战于蛎江滩。戚继光以剽悍善战的义乌兵为先锋,以“鸳鸯阵”为攻略,水陆并进,分兵合击,飚发电举,大破倭术,斩敌首数百,擒倭酋数十,大败倭寇。
蛎江滩之战,是浙东最大规模的战役,倭寇伤亡惨重,从此,闻“戚家军”色变,一蹶不振,转而骚扰闽广,浙江沿海倭寇几近绝迹。
鸳鸯阵
蛎江滩也给铁强村带来了无尽的财富。白溪和小横渡溪汇流于此,咸淡水交融,水质清澈,盐度适中,最宜牡蛎生长。以前,牡蛎是自然生长在滩涂的石头和海边的岩石上,纯野生的。
上世纪80年代,铁强村开始了大规模的人工养殖牡蛎。铁强村养殖牡蛎最特别之处,就是采用条石养殖。将条石插在滩涂上,每亩可插3千多条,让牡蛎在条石上自然生长,这样养殖出来的牡蛎肉肥味美、口感细腻且无污染。铁强牡蛎素有“海洋牛奶”之美誉,铁强村也成为了我县最大的牡蛎养殖基地。
蛎江滩
盛夏的晚上,三门的夜市摊,少了横渡牡蛎,是不完整的。横渡铁强牡蛎带着一身鲜气以及海洋里最天然的风味走上餐桌,挑逗着三门人嗜好鲜味的味蕾。
牡蛎养殖哪家强 三门横渡找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