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家庙坐落于亭旁镇杨家村镇龙巷。镇龙巷的名字源于杨家名将杨镇龙。
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灭南宋。在元朝近一个世纪的统治期间,各种形式的反抗斗争如星星之火连绵不断。其中就有一位浙东民族英雄——宁海松坛杨镇龙。杨镇龙的12万起义军震动京师,元廷派兵镇压,至元二十七年,起义失败,杨姓族人失散逃命。
据《杨氏宗谱》记载,杨镇龙、杨宁叔侄共谋起义,兵败后,杨宁由松坛向南潜至亭林华岙山麓,即现在亭旁大龙岭角杨氏家地,后迁至亭旁现在所在地。杨宁就是亭旁杨氏的始迁祖,杨宁,字仲和,系宋朝进士,官居浙江漕运使。
杨氏乃帝王之裔,故称宗祠为家庙。杨氏家庙是一座传统的木结构四合院建筑,红墙灰瓦,气势庄重。自左门入,举目四望,飞檐翘角层层昂起,雕梁画栋巧夺天工,五凤楼、戏台、横厢和中堂等建筑都颇具规模。
在杨氏家庙中堂内,悬挂着一副“四知堂”的匾额,供奉着五位杨氏先祖,其中有一位是杨震。杨震是东汉名臣,他去州郡任职时,路过昌邑。时任昌邑县长的王密是由杨震推举的荆州茂才,当晚,王密去看望杨震,并送他十斤黄金。杨震问道:“老朋友知道你,你为什么不知道老朋友呢?”王密说:“现在是深夜,没有人会知道。”杨震又问:“天知、神知、你知、我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听后,惭愧地离开。杨震因此被称为四知先生,杨氏家庙也被称为四知堂。杨氏族人以四知堂为孝,并立下“四知拒贿 清白传家”作为杨家人的门风,口口相传。
家庙里,至今还保存着碑刻、匾额等珍贵文物:有黄岩同宗杨晨所赠之"钦点翰林"直匾,有民国时书写的一副对联:"功成隋代,德兆震秉赐彪;派衍弘农,支分浙闽淮蜀。”短短二十字,就道出杨姓迁徙繁衍的历史渊源,震秉赐彪即指四大名相杨震、杨秉、杨赐和杨彪。
据史料记载,亭旁杨氏家庙始建于明洪武初年,于清雍正年间因简陋狭隘遂重建。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再度扩建,1986年进行了大规模修葺。2017年1月13日,被列入浙江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杨氏家庙里存放着龙头、五兽、头牌、龙筅等,在传统的元宵佳节灯会之际,杨家村都会制作板龙出迎。
杨家板龙缘由图腾崇拜的意识而开始的迎龙活动,始于明隆庆初年,至今已有400余年。杨家村的迎龙活动历经明、清与民国,虽有盛衰,但绵延不断。改革开放以来,杨家村民对迎龙活动的热情更加高涨,制作工艺愈来愈高超,长度越来越长,曾以414米的长度,获得《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证书。2007年,杨家板龙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杨家板龙以木板作底座,竹篾为支架,外裹彩纸或彩布,一段一段接成长龙,故称杨家板龙。
龙头的制作,先是用拼接的木板作为底座,再在底座上用木、竹作架,制成龙头的骨骼,外面糊以彩纸或裹上白布。竖上龙角,龙角上写"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以示群众的愿望,也是迎龙的宗旨所在。再饰以龙须、龙眼、眉毛、龙珠,贴上龙唇、龙鳞、龙葱等装饰品。龙头顶上伏以绿色三脚金蟾,口吐金钱,直挂龙上腭,表示招财进宝、大家发财之意。龙头高达3米,长2米余,显得威武雄壮,神骏奇伟。
龙身俗称龙段,用木板作底座,木板长2米,宽0.3米左右。木板都是每户自备,解放前,有些迎龙户,家里没有备用木板,不惜拿下谷仓板凿孔暂用,可见村民的迎龙热情与虔诚信念。
龙板两端凿圆孔,以可用龙棒串孔连接。龙板两端再钻 8 个小孔,用8 根竹篾,两头插入圆孔,供其固定在龙板上,中央隆起成拱桥形,中间用几个竹篾箍成的圆圈嵌入,使龙身扩大成圆形。裹上白布,饰以龙鳍、龙鳞等装饰品。也有聪明人别出心裁,在底座上布置简单的龙身,改良制作彩灯,如小型的五兽、白鹤展翅、金鸡独立、狮子抢球、双龙戏珠、鲤鱼化龙等等吉祥物,以及状元拜塔、白蛇青蛇、杨家将、孙悟空等等戏剧人物,或者有飞机大炮、兵舰及火箭等等,可说丰富多样,各显技能,包含着人民大众的健康活泼的审美情趣和喜怒哀乐的思想感情,也增加了板龙的可观赏性。
龙尾的制作,是在木板底座上,前制拱形龙身,后制五岔龙尾,再贴上龙鳍、龙鳞等。龙尾一般会选择年轻力壮、灵活矫健的小伙子来扛。因为,板龙在行进过程中,相互拉力很大,龙尾起着压住阵脚的作用,稍有不慎,就会被前进的惯性向前扑倒,或者龙一停下被后退的惯性向后仰倒,抗龙尾难度很大,必须多人替换。
杨家板龙出迎时,必须按照规定的线路,相沿成俗不能改变,这就是所谓龙路。迎龙先是正月十三夜"郎台"(彩排),正式迎龙是在正月十四元宵节。棒头铳三响,迎龙开始。锣鼓喧天,礼炮齐鸣,上千人托举着板龙开始在杨家村巡游。
凡板龙出迎所经过的地方,沿途百姓均摆香案,虔诚接龙。接龙的仪式,是在店门口或大门口摆起八仙桌。桌上放香烛一副,清茶(白开水)三盏,茶叶、白米、豆类三种祭祀用品,以及供奉水果等。
除了板龙,迎龙队伍中还有头牌、鼓亭、抬阁、五兽、龙筅、旌旗、彩车等,浩浩荡荡,一路上群众夹道欢迎,气势恢宏、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