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三门 >> 人文三门 >> 村有名堂

村有名堂 | 三门武举人手持120斤大刀,就问你怕不怕!

2024-06-11 09:54:17 来源: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横渡镇东屏村,因村东的东坑山形似帷屏,故名东屏。

元朝至正年间(1341-1368),东阳艮溪人陈拱辰游历东屏山水后,见此地山水秀丽,土地肥沃,渔盐资源丰富,水利交通便利,遂择居于此,成为东屏村陈氏始迁祖。

在始迁祖陈拱辰到来之前,东屏村就有人居住。据传,当时东屏有16个姓氏杂居。陈姓家族子孙兴旺,逐渐成为主姓,其余旁姓慢慢衰落,而迁往各地。东屏村也成为三门县陈姓第一大村。

陈氏宗祠建于清乾隆年间,四合院式结构,整个宗祠青砖黑瓦,雕梁画栋,飞檐翘角,构筑宏丽,工艺精美。

宗祠正堂高悬“敦厚堂”匾额,“敦厚”是东屏人的立世之本,东屏子弟往往和易长厚,敦笃彝伦,多恂恂君子。

东屏人才辈出,据记载,元至正年间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341-1905年),东屏村出过50多名秀才,1名举人。明代抗倭英雄陈世雅、陈崇彩、陈贵渠,国民第十七绥靖区司令部少将参议陈友生、京沪杭总部第五纵队少将司令陈舜钦将军、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部战地党政委员会政工大队中校指导员陈正福将军等都是从东屏村走出来的。

宗祠门口有一条岙里溪穿村而过。旧时,溪上建有七座拱桥,有“七星拱月”之意,现剩下三座,分别为风月桥、折桂桥、福履桥。

风月桥历史最为古老,据村民说,婚嫁迎娶都会从这座桥上经过,族人也会从此认定这桩婚姻。

岙里溪边有一条水口街,旧名东屏街,曾经商铺林立,商号庞杂,是一个集铁器、木材、渔盐、布料、茶叶等商品流通为一体的集散地。

当年,东屏村名播“三道”(宁绍台),素有“东屏府”之称。在清晚期及民国时期,东屏村两艘30吨级的木帆船,往来于宁波、上海等地。据东屏老人介绍,当时水口街有三门县最大的印染作坊,将上海的白布贩回东屏,印染加工后销往台州各地。

东屏村的民居建筑基本秉承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以道地的形式分布。在东屏这种以血缘为纽带的聚族村落,同一房分的叔伯弟兄往往住在同一道地。其中最典型的要数“华堂三台”。

“华堂三台”是第二十二世祖陈懋荩为其六子建造的院子。陈懋荩经商致富,因子孙繁庶,连年筑造三座四合院——上新屋道地、老屋道地、下新屋道地。

上新屋道地是东屏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清代早期仿明式建筑,西北侧为三层三开间楼房,重檐翘角,飞鸿展翼,这样的木质三层翘角楼在浙东地区极为罕见。

陈懋荩第五子陈式栋,在清乾隆庚子年(1780年)的武举考试中,中式亚魁(古代指科举考试中乡试中式、名列第六名者)。“庚子科亚魁”匾额刻于上新屋道地台门之上,上新屋道地又被称为亚魁道地。

陈式栋当年习武使用的大刀还保存完好,大刀由熟铁锻造而成,重达120斤。

老屋道地是东屏规模最大的院落,因道地被分为三个小道地,每个小道地又由一间中堂和两间横堂组成,又被村民称为“三台九明堂”,据村民说,最多时住过124人。

东屏被誉为“中国画里的村庄”。青墙黛瓦,飞檐翘角,高宅深院,无一不述说着东屏昔日的荣光与辉煌;悠长的石巷,斑驳的雕花石窗,挂满青藤的老墙、石桥和那些沉淀着久远岁月的老树、青苔、古井,次第从历史的深处走来,与我们不期而遇。

第二十三世祖陈成炳(1754—1838),字明侯,官名式栋,号景星。

陈式栋自幼天资英敏,躯干魁梧。其父教之诵读,式栋不屑于此。答曰:“丈夫岂必以儒自命者,奚老死章句为?”于是弃而学武,不数月,挽强命中,箭无虚发,尽得授者之秘。

弱冠游庠,随即于乾隆庚子(1780年)科武举,中式亚魁(古代指科举考试中乡试中式、名列第六名者)。后往京城会试,不获展其才,旋考挑选一等,以千总用。不受职而退归林下。

陈式栋有志未逮,以一第终,乡里惜之,而式栋自己则淡然处之。名其楼曰“听莺”,弹琴自娱,不复以名利为念。天性孝友爱家,日与诸兄弟酾酒凭轩,叙天伦之乐事。敛其英锐之气,恂恂类儒生。

陈式栋早年与同邑钱梦虎称莫逆之交。后钱梦虎官至广东提督,以书信来招故人。式栋婉谢不往,曰:“通显,命也。非命,非吾命,何敢滥登仕籍,以速官谤乎?吾安吾命可矣!”至是而言益信。

清代海禁后百余年,陈式栋始崛起南乡,振兴武道,实为东屏第一人。

陈式栋之雅操,老而愈坚,精神不疲,散督其家,以勤俭耕读为务。好读书,见文士则肃然起敬。晚年有所余暇,则手一卷书,且行且讽,人未见其倚杖。陈式栋秉性宽和,行善积德,惠及族人。享年八十五岁。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