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湖,一个历史悠久的古村落,是前郭村与后郭村的旧称。1962年,马湖划分为胜利(前郭)、光明(后郭)2个大队。1983年,分别成立前郭、后郭村民委员会。
马湖地处里岙斗山东南麓,东南临珠游溪,西近梅村,东北与上坑村毗邻。据《黎氏宗谱》记载:村前有座山,状如马头,山下有一湖,四季清澈如镜,似马饮水,故称马湖。
马湖黎氏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早在五代十国时,始祖黎汝恒是后汉时的高丽王,因避乱,乘船浮海至宁海县,居青峙五载而迁正屿岛。至六世黎彦褒,登进士,拜五经博士,加封少师。黎彦褒因子孙繁衍,正屿地窄难容,遂迁居马湖,创东西两院,建中府华堂,奠定千年古村生生不息的文化根基。
旧时,马湖是仙岩乡中心,也是仙岩乡一个富庶之村。仙岩乡地域辽阔,包括现在的珠岙镇、海游街道、海润街道和健跳一部分。
马湖黎氏自后汉迁居以来,后裔子孙边耕田、边读书,宋代便成为显赫的书香门第、官宦人家,人才辈出,登科入仕,涌现了一大批名震朝纲的杰出人物。
第十三世裔孙黎舜连,年十九登进士第,授主爵郎,官至少卿。
第十五世裔孙黎雍海,献兵策,列陈兴国之良计,历官四十多年,曾任礼部尚书,加封太师。
第十六世裔孙黎公奭,父讳雍沧,雍海嫡侄。黎公奭幼有志操,聪颖好学,从小受到忠于君国、孝于父母的优秀传统道德教育。黎公奭不负家庭厚望,长大后承继家风,为人正直耿介,学业有成,年二十二岁登进士第,官拜崇辰通判郎,莅政无疵,政绩卓著,后来升授熊安节度使。南宋未年,元军大举南侵,他重展民族气节,忠于宋室,与陆秀夫、张世杰等同扶幼帝赵昰入广东,继续抗元。黎公奭享年六十二岁,墓在亭旁镇石头岙村山脚,立有石柱牌坊,圹中藏有墓志。现墓前仍保存着两根石望柱,为宋代遗物。
黎氏从马湖分支迁至附近各县各地的有路上黎、后港黎、外黎等20来个村。
黎氏宗祠坐落于前郭、后郭两村之间,始建于康熙癸未年(1643年)。宗祠于2004年不幸被火烧毁,仅存一座残缺不全、濒临倒塌的古戏台。
戏台坐北朝南,四方形的设计,四柱支撑,三方敞开,展现出一种古朴而庄重的美。台后立着的屏风、鸡笼顶藻井、歇山顶等建筑特色,无不彰显出传统工艺的精湛和匠心独运。
之后,由前郭、后郭两村共同负责宗祠修复工作,宗祠台门、两厢及大殿得以重建,戏台也得到了修缮和保护。如今,这座重建后的黎氏宗祠,虽然已不再是昔日那座历经沧桑的古建筑,但它依然承载着黎氏家族的精神和文化传统,成为后人缅怀先祖、传承家族文化的重要场所。
马湖古迹众多,除黎氏宗祠外,还有灵康庙、古樟岭、太师田、云龙禅寺、太平庵及民居等。
灵康庙是一间有千年历史的古庙,坐西朝东,占地面积408平方米,规模宏大,建筑别具一格,为我县保存较好的古代庙宇之一。
古樟岭,今称谷仓岭,是亭旁镇石头岙村至马湖村的交通要道,创建于宋代,为黎氏第十五世裔孙黎雍海所建。旧有僧人居住,立有茶亭,为往来途人憩息场所。1928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亭旁起义预备会议(即谷仓岭头会议)在岭头老爷殿召开,为三门县革命纪念地之一。
太师田,在马湖西南山顶,与村庄隔岸相望。宋尚书黎雍海辞官归田而登临此山,彼时凉风袭体,避暑一月,宋帝宠渥,疏骸归田,晋封太师,故名之曰“太师田”。
太师田前有小庵,名曰“太平庵”。太平庵居山腰,四面山峦环绕,烟云出没,创始于宋,鼎盛于明,逸士叶四梅、太守俞稳、任大冶等人,少时曾游学于斯,后皆登第。骚人墨客凭吊流连,颇不乏人,乃马湖西南一名胜。可惜历代屡遭兵燹,现已经荒芜,只存残墙断垣。
在马湖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许多名胜古迹已经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保存至今的已为数不多。然而,穿梭在卵石小巷中,仿佛还能够听到历史的回声,那些斑驳的旧宅,也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让人不禁感叹历史的沧桑和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