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跳镇小蒲村,地处马向山西北麓,三面环山,唯有北面是滨海平原,块状聚落,呈半月形。全村以林姓为主。
据当地林氏宗谱记载,元末明初,林姓祖先从福建莆田迁居象山县鸡鸣,一次到三门湾时,见此地山明水秀,谷深林茂,山环海口,水涨坡塘,景色宜人,而则平地安居下来。因怀念祖居地福建莆田,自称小莆,后改为小蒲,如今已绵绵七百年。
小蒲村虽地处海隅,当地却一直推崇“忠孝”育人、“耕读”传家,是故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清同治年间举人林炳宗,著名教育家、书法家章梫,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林淡秋都出生在这里。
在小蒲村口,有一座石拱桥静卧于溪流之上,优雅的姿势已保持几百年之久,却仍然风姿依旧,只是多了几分古朴的韵味,那就是登云桥。
登云桥全长25米,桥面宽3.83米,东西走向,系块石结构单孔石拱桥。桥面以鹅卵石砌铺,两侧无栏板。桥两侧拱券石上分别刻有“登云桥”“乾隆五年三月”等字样。桥头两棵参天大树,枝繁叶茂,挺拔苍劲,如伞的树冠,把石拱桥笼罩在绿荫之下。
据林氏族谱记载,清乾隆五年,为方便人们出行,族人在两棵古树的北面造了这座登云桥,希望学子们在古树的庇护下,走过登云桥,他日平步青云。
过登云桥,西北百步外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双桂书院。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当地林氏为解决本族子弟求学问题,在村头古庵遗址集资修建书院。因缅怀先祖林氏蕴公和藻公兄弟在唐玄宗时同科蟾宫折桂被钦点为状元而取名“双桂书院”。
双桂书院坐北朝南,三合院式砖木结构,通面阔22.67米,进深13.92米,面积315平方米。正屋高于地面八个石阶,土墙黑瓦,书院前石板铺地,古朴而庄严。
院内的一轴一柱、雕梁画栋都彰显着深厚的文化根基,昭示着当年族人子弟摘取功名、衣锦还乡的荣耀。
双桂书院最特别之处是堂前二楼木地板正中开着一个用木栏杆围着的八角望井,从井上向下看,一楼堂前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到过这里的人都要问,二楼地板上开着这么一个“窟窿”干什么用?其实,这是旧时书院老师为图方便,便于从楼上监督楼下学生读书,所以特开了这么一个望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新中国成立后,双桂书院改名为“小蒲小学”,1982年,改名为“蒲西中心小学”,当时学校共有6个班级,300多名学生,颇具规模。后因年久失修,于2003年重建。
古往今来,双桂书院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文人雅士,林炳宗、林淡秋、林泽清等三门文化名人都在此启蒙。
小蒲村自然风光雄秀,宗谱上载有小蒲十二景,从“象岫栖霞”“伏虎饮泉”“狮峰积雪”“集庆晨钟”“湖心奎阁”“香岩夜月”等名称可想象当时山海风光之奇丽。
如今的小蒲村虽历经沧桑,却是古风依然,文化古迹众多,石板路、林氏宗祠、碾子群、旗杆石、石桥、庙宇、民居等,就像一部古老的书,载满了沧桑而悠远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