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岙镇香山村地处大山深处,是一座被群山环绕的小村落。
香山村有550年的历史。据《汪氏宗谱》记载,宋南渡时,尚书汪伯彦辞职隐居于临海东部西溪,为西溪始祖。明宪宗成化年间(1465~1487年)大房十一世孙汪思义与兄弟四人 自西溪迁居香山,为香山汪氏始祖。
香山地名的由来与多宝讲寺有关。
多宝讲寺,最初名为“龙祥院”,由昙猷尊者在东晋兴宁年间(363~365年)所建,旧址位于香山山后周。寺院中供奉着一尊观音菩萨像,以檀香木雕刻,相传为昙猷尊者所遗之宝物。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观音菩萨像被盗,藏匿于天台安隐院。十余年后,观音菩萨被送回龙祥院。这天,空中紫烟滚滚,透着一些红光,龙祥院异香满院,佛光普照,梵乐萦绕,十几天方才散去。自此,人们称龙祥院附近的山为香山,定居后的村民就称村子为香山村。
龙祥院旧址
走进香山村,村口便是汪氏宗祠,香山村村民基本都姓汪。
宗祠建于清代中期,四合院式砖木结构,沿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为门厅、戏台、连廊、正厅,左右两层三开间厢房,二楼设木围栏。
与其他宗祠不同的是,汪氏宗祠的戏台到正厅,用连廊串接,不露天,是一大特色。
汪氏宗祠对面的空地上有一套古老而朴素的碾盘。碾盘建于清代,碾台为圆形,直径5.4米。作为传承久远的石器工具,碾盘承载了古代人劳作的故事。
香山村的房子,有石屋,也有木屋。其中有一套二层的三台四合院,占地面积600多平方米,台门屋、前天井、前厅、后天井、正房三进建筑,有40多间房间,当时住了34户人家。因年久失修,这套三台四合院部分房屋主体出现坍塌的情况。
沿着村道,漫步向前,在香山村中部有一口古井,建于清代,井身圆形,块石砌筑,原为八角形青石井圈,后因路面抬高,在井圈上面又浇筑了水泥。
据村民说,即便遇到干旱天气,毛竹都被晒干了,井水都不会干涸。百余年来,这口古井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香山村民。
自古高山出好茶。香山盛产茶叶,有着500多年的种茶历史,传说始祖从临海西溪迁居时,就带来了茶树。《三门县志》记载:早在民国初期,香山早就在上海、宁波等地闻名遐迩。
香山茶生长在海拔几百米高的云雾山中,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天然无污染,是茶树生长的理想之地。
这里的茶树一年四季云滋雾养,生长过程完全处于自然状态,不施用任何化肥农药,所产茶叶采用幼嫩芽叶按现代特有的炒制工艺精制而成,每年2月底至3月初即可采摘新茶,属特早茶新品种,为茶中珍品。
如今,小小的香山村茶园已发展到1500多亩,是当地香山早茶叶的主产区。
青砖瓦房、古树宗祠、庵庙古道以及满山遍野的茶园,漫无边际的林海,错落有致,高低起伏,广袤无垠,一切看似平淡却意韵悠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