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跳镇西渡村,位于尖坑山以西,旧时村前就是海游港,村口有一个渡口,故村名取为“西渡”。在三门方言中,“渡”和“洞”谐音,被人们误称为“西洞”。1982年地名普查时,更正为西渡。
西渡村口有一景,村里人叫它沙岗,也称“西渡风水坝”。西渡村北临海游港,常年风大,频遭台风困扰。二十二世祖振业公时期,村里600余人从山上挑来泥土合力筑坝,经过数年努力,筑成了一条长约300余米,宽30余米,高3米的沙岗,并栽下300来株树木,有四季常青的松树、樟树、罗汉松,有果实可食的沙朴树。
沙岗距今已有400余年,现岗上古木参天,树干粗壮,虬枝苍劲,大的树围有3米之多,小的也有一二米,不仅是村民休闲纳凉好去处,也形成了防风抗台的一道天然屏障。同时,村民将东流水改为西流水,流进村子,供生活起居所用。溪水清澈如镜,妇女在此洗涤衣衫,小孩子在此戏水游泳,老翁在此垂钓,好不自在。
西渡村始迁祖为丁氏十九世祖丁元宵。相传约700年前,元宵公来到这里割草,他把装在布袋里的热饭团挂在一棵树上。过了半天,没想到这饭团还是热的,他感到很奇怪:“这饭团怎么不会凉呢?莫非这里是风水宝地?”只见川灵贡媚,笔锋耸峙,溪水环流,北临蛇蟠洋,大潮汹涌,气势磅礴,有藏龙卧虎之势,便举族于罗岙迁居西渡。为纪念元宵公,西渡村将元宵公生辰十月十三日作为该村的传统节日十月半。村里每年的十月半都要做十三夜大戏,十一个房系每房做一夜,村里做两夜。十月半每家都要捣糯米糖糍,卷麦焦,并送给外村的亲戚,邀请他们来看戏。村里也流传一句谚语:“西渡老太公乖,每个月节做十三。”
西渡村有7座寺庙,多个石板桥、石拱桥和路廊。
在西渡村南面的龙德岭有一座四合院的佛殿——龙德岭庙,两厢房及大殿专供佛像。大殿石碑上记载是乾隆三十七年重修。大路从大殿前的路廊经过,两边都放有长条石凳等,供过路的人休憩。以前有专人在此烧茶水,供人们解渴。殿口辟有一块坡地,有两棵上百年的参天大樟树。
在西渡村西北入口处,也有一个路廊,建于清代,为四间砖木结构矮房。
西渡村北边有一座石拱桥,又称“拱秀桥”。原正桥长八米,宽二米,桥面中间铺着石板,两边用鹅卵石铺成,有三十公分高的石条围在拱桥的外侧,供人们憩息。2016年该桥进行了修缮。
在西渡村至罗岙古道上,有一个东西走向的石板桥,一墩二孔,始建清代,桥面以三根石条为桥梁,宽1.2米,长6米。
罗岙洞位于石斗门山,洞口朝西南,深10米,宽2米,高3米,面积20平方米。
据村谱记载,西渡村有十景,前有龙岭楼霞,左有笔架连云,狮峰映月,右有碧桃洞口,白石岗头,还有横塘渔灯、丈崖瀑布、平桥晚渡等等,山明水秀,奇峰叠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