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三门县城北面的珠游溪往东数公里,有一村落藏于山坳之中,三面环山,一面临水,一条清溪沿村庄而过,注入海游港。村居棋子般地布满了整个丘陵地带,其中夹杂着一些飞檐翘角,这就是祁家村。
据《祁氏宗谱》记载,祁家村有祝、施、罗、祁四姓,由宁波迁居,后只有祁姓最为兴旺,故名。
几百年来,祁家村人文荟萃,留下众多古建筑,有祁氏宗祠、祁家庵、穿堂道地、樟道地、西间道地、祁文豹故居、仰之故居、柳涛故居和四份道地等。而其中最为雄伟,保存最为完整的是祁文豹故居,现在村里人称它为祁家大院。
祁家大院建于一个多世纪前的清宣统元年,也就是1909年,建造历时近十年,占地1990平方米。建成后,祁文豹和三个弟弟祁匡谟、祁匡谈、祁匡诏同时入住。
沿着进村的溪边公路走到尽头,一座古宅映入眼帘。青堂瓦舍,庭院深深,高耸的围墙与普通民居截然分割,给人一种封闭和安全的感觉,这便是祁家大院。
祁家大院的正门旁立有一间炮楼,呈方形,高近十米,最高处凿有瞭望孔和射击孔。大院四周筑有高四米的围墙,围墙一人高处,排列着一行枪口洞,如警惕的眼睛,虎视眈眈,十分威武。这也印证了主人祁文豹的自卫意识和当时清晚期民国初年,社会的动荡不安。
迈入大门,是一个长长的走廊,有东西两个正门,门楣石匾上分别镌刻着“楼枕屿山”和“门迎湫水”行楷书字样,显得高雅、端庄和大气。门对面高大的围墙上镶嵌着天然奇石“星月石”,石头产自蛇蟠,紫暗红的石面上有月亮和星星,形成众星拱月的图景。当地大户人家造房都要在重要位置上镶嵌着这种石匾,寓意“如日中天,天长地久”。
主楼是一座传统木结构四合院,大盖顶穿斗式架构,二层七开间带一弄,明间梁架五柱七檩,中柱落地带前后双步和前后廊,外围是层层叠叠的楼阁、厢房。
一楼房间铺设了木地板,离地有25公分,四周设有排气孔,百年下来,木地板保存完好。虽然房屋有近百间,但随便踏进哪一间屋檐下,足不出廊,就可完全蔽日遮雨,沿着檐廊转悠到任意一间。
主楼的厢房有九个明堂,九个跨院。其间有许多耳房,可能是佣人的住处。靠后是狭长的大跨院,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顺雨楼”,是当年小姐的居所。楼北面有一个大花园,被高高的青砖墙围着,里面有水井、园地和倒塌的凉亭。
穿梭在这个有天井、回廊、串楼、厢房、平房等各式风格迥异的廊宇之间,随处可见鳌鱼、蝙蝠、麒麟、奔鹿、飞禽走兽等栩栩如生的造型图案,细细品味各式各样的枋檩雀替、藻井花窗、雕花石磉子(石墩)、彩绘和各种生活场景融于一院的设计理念,不禁被前辈艺人的高超技艺所折服。当年祁家大院繁华鼎盛之时,门庭若市、迎来送往、载歌载舞的场景恍若眼前。
祁文豹简介
祁文豹(1878~1927),幼年入私塾,聪敏好学,由于成绩优异,后由晚清最后一位进士翰林章梫先生(海游人)介绍到南京江南陆师学堂学习。光绪二十九年(1902年),以南洋官费保送至当时日本最著名的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三期炮科班。在日本留学期间,祁文豹如饥似渴阅读革命书刊,结交有志之士。1904年,学成回国,加入光复会,先后任江南将弁炮兵学堂教官、陆军第九镇炮队教练官、管带、辎重营管带和炮队统带官。宣统三年(1911),辛亥革命爆发,祁文豹积极投入到推翻帝制的滚滚洪流之中,并屡立战功,先后历任江浙联军队炮兵总司令,浙江兵站总监兼第六师一等参谋,江南军械、机器、火药三局总理,浙江督军署顾问。1912年被授予陆军炮兵中校,不久升上校加少将衔。1915年,袁世凯发布接受帝制申令,准备于1916年元旦加冕登基。已是民国少将的祁文豹,顿觉继续革命,救济民生已属无望,解甲归田,返回故里造宅幽居,不时接济穷人、助人为乐。1927年,祁文豹因病溘然长逝于祁家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