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邦捷,字敏之,号仁杰,1908年出生在珠岙镇后辽村,1960年病逝于杭州,享年52岁。郑邦捷戎马一生,叱咤风云,授国民政府少将军衔,为国共合作、抗日救国、北平和平解放等作出了贡献。曾任国民党北平守军第九兵团第三军副军长、代军长;解放军第44军副军长兼独立47师师长,浙江省政协委员,民革杭州市委常委等职。
郑邦捷魁伟威武,个高一米八,出身农家,有姐弟二人,家道贫寒。他自幼聪慧,见村人有上学的羡慕不已,父母只得咬咬牙卖了地供他读书。初入珠山小学,因成绩优秀考入省立第六师范,毕业后回乡从事小学教育,作为新时代知识青年,他对当时的国家时势颇有激进言语,校长获悉后向上反映,郑邦捷一气之下离家出走到了上海,为谋生在店家当账房。一日外出,发现街头有许多人围看一告示,见是冯玉祥将军招兵,遂投笔从戎,加入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三师,参加了北伐战争,升任准尉代排长。由于他在部队里颇得人缘,既有文化(在当时部队里有师范文化的人不多),又作战勇敢,深受冯玉祥赏识,遂保荐其入中央军校(黄埔军校)第七期步科学习,在校期间加入了中国国民党,于1929年毕业,先后任连长、营长、团长,39岁任少将师长,转年即升任副军长,代军长。
郑邦捷常说:“好钢造飞机,好汉要当兵。”他挑兵的条件就必须是个子高、力气大的,因此当年北平傅作义部队最强的师就是他所在的师,也就是以后的解放军独立第47师,该师在抗日战争、北平和平起义中叱咤风云,功勋卓著。
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开始全面侵略中国,1943年秋,河北省高成镇日军遇到了郑邦捷所在部队的正面抗击,战斗打得异常惨烈,双方伤亡都很大,郑邦捷所在团的团长、副团长、营长、连长等相继牺牲,上级让刚当上营长的他火线顶替任12团的上校团长,指挥军队,顽强抗击日军。几天几夜,日军攻不下高成隘口的镇前山,只得丢下大片尸体溃败而去,时任团长的郑邦捷还俘虏了日本军官,缴获了日本军刀和手枪。也就在这次战斗中,他的大儿子永安降生,为了纪念这次战斗的胜利,特意将儿子小名起为“高成”。
当高成镇的百姓得知鬼子被打败,全镇百姓敲锣打鼓,倾城而出欢庆胜利,为部队送来了庆贺匾额。郑邦捷爱惜民众,知高成百姓被鬼子扫荡后已揭不开锅,当即指示拿出军饷接济民众,随后部队在城内东西南北多处地点搭起粥台,向全城百姓供应稀粥。
郑邦捷严于律己,爱兵如子,每见部下家有困难,必用自己的薪水寄于士兵家,因此深受民众和士兵爱戴,其属部离开高成时,民众自发上街含泪相送,绵延几里,依依惜别。
1949年1月21日,傅作义有意接受共产党和平解放北平的条件,但不知部属意向如何,为了掌握下情,他私下派人先找当时战斗力最强、颇为蒋介石宠信的浙江小老乡——师长郑邦捷摸底试探,说:“打”还是“不打”?识时务者为俊杰。此时的郑邦捷已然认清时势,旧政权的崩溃已成定局,再作无谓之战,无非是死更多的人,毁坏更多的建筑,北平几千年的历史古迹将毁于战火,主战者将成为历史的罪人。傅作义摸清了属下的心思后心中有了底,几天后他召开会议宣布北平和平起义,不愿留下的军官保证派飞机运走,石觉、李文等一批死心塌地跟随老蒋的军官乘机南去。为稳住军心,郑邦捷受命于危难之际,被任命为石觉兵团的十三军副军长、代军长,并受傅作义指派只身驱车出西门,迎接解放军平津前线司令部陶铸、苏静等指挥员进城,举行和平谈判。由于当时所处的特殊环境,为防万一,郑邦捷和陶铸同住一个房间,陶睡里床,郑睡外床,保卫陶铸的安全。郑邦捷遵从傅作义与解放军达成的和平协议,首先带头作出表率,将自己所属的军开赴城外指定地点接受整编,十三军从此改编为解放军第44军,郑邦捷同时被任命为笫44军副军长兼独立47师师长。
北京城终于未发一枪一弹回到了人民的手中,可以说北京的古建筑和大批文物、名胜古迹得以保存,郑邦捷功不可没。现在提起此事,郑将军的子女仍为其父亲当年的举动深感骄傲,他们说父亲的抉择虽然使家人享不到荣华富贵,却能使千年古都北京保持了完整和美丽。郑邦捷在北平和平起义中劳累过度,不久便一病不起,陶铸指示将他送往北京最好的广济医院疗病。康复后,郑邦捷一家定居杭州,组织上安排他行政11级,享受副省级待遇。他曾任省政协第二届委员(当时不设常委)、民主党派统一战线组召集人,杭州市政协一届委员,民革杭州市一届委员、二届常委等职,为党的统一战线做了大量工作。
郑邦捷不论在部队还是到地方对本地乡亲都关爱有加。虽说是高级干部,然仅他一人有工资收入,除大女儿住在三门老家外,杭州一家就有六口之多,每月粮票都是配额的。乡亲们到杭州办事求医,大都投奔他家。他在家中接待乡亲吃住,有好吃的先给乡亲吃,还常常为他们买好返乡车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农村经济萧条,来杭乡亲骤增,凭他一家的钱粮实难应付,便为乡亲在自家庭院办起民生棉织厂,他自己还身体力行在六和塔旁一个山坡上开荒种茶种蕃薯,以补不时之需。将军就是这样一个人,心底里永远藏着一颗滚烫的爱乡之心,恤民之心。为报答家乡母校,将军特地从上海买来全套鼓号赠送,丰富学校文化生活,并多次拿出薪水资助培养乡人上学。此外,三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将军家里献出了他在高成抗战中缴获的两把日军指挥刀和部分枪支;定居杭州后因病分别在1958年、1959年两次回故乡其姐的三板桥村小住,每次总不忘都带些杭州礼物,如剪刀、丝绸分赠乡里。五十年代又将自己在杭州大狮子巷的三合院除留一部分自住外,全部捐赠给了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