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三门 >> 人文三门 >> 风雅乡贤

林 淡 秋——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

2024-03-21 10:54:03 来源: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林淡秋,1906出生于三门县六敖小蒲村,原名林泽荣,笔名林彬、应吸群、应冰子、肖颂明等。

林淡秋的祖父是晚清秀才,父亲林培槚先考取秀才,后又入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现杭州市高级中学)就读。毕业后长期从事教育工作。

林淡秋幼时就读于本村双桂书院,后转入海游小学。1922年,时任宁海县教育局长的父亲把他送入上海大同中学。

大同中学是大同大学的附属中学,林淡秋入学以后,早起晚睡,整天埋头书本,满脑子是父亲灌输给他的”学而优则仕”的做官梦.

1925年5月,上海爆发了“五四”惨案,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浪潮惊醒了林淡秋读书做官的迷梦,那年冬天,经在上海大学读书的同乡好友、秘密中共党员蒋如琮介绍,参加了“宁海旅沪同学会”。这时林淡秋已经考入美国教会办的圣约翰大学英文系,但为了追求革命,他毅然放弃圣约翰大学学籍,进入上海大学,开始向往革命生涯。

上海大学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同国民党合办的培养革命干部的学校,校长是国民党人于右任,副校长是邵力子,教务长是共产党人邓中夏,社会系主任是瞿秋白,中文系主任是陈望道,英语系主任是何世桢,任职教课的有蔡和森、张太雷、恽代英、肖楚女、杨贤江、沈雁冰、侯绍裘、任弼时等,都是很有名望的进步人士和共产党人。李大钊、郭沫若等都作过讲演。在此,林淡秋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1927年 “四·一二”政变,何应钦派军队强占校舍,下令解散上海大学,强迫全体师生离开学校。林淡秋从上海回到宁海,进宁海中学教书。

宁海中学当时设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一百多人,章广田任校务主任,蒋如琮为教导主任。学校实行男女同校,学生放足剪发,这些革命措施使保守闭塞的小城社会为之侧目。官僚乡绅子女不来入学,学校以平民和农村来的学生居多,从而形成了勤奋学习、刻苦耐劳、生活俭朴的好校风。但官绅们看不顺眼,最初是诬蔑,接着是威胁,最后是搜捕。学校从城里搬到乡下,又从乡下搬到城里,终于撑持着没有倒掉。

在宁海中学,林淡秋结识了柔石。柔石比林淡秋长五年,他小学毕业后到杭州读师范,投身新文学活动。他到过北京,在北京大学当旁听生,听过鲁迅讲课。回浙江后,听到宁海中学办得兴旺,才回家乡来任教。林淡秋对这位读书很多,见多识广,还能写小说的同事颇为敬仰。

1928年初,林淡秋完成了地下党组织交给他的一项任务:说服父亲从县教育局长的职位上退下来,推荐柔石接任。柔石接任教育局长后,宁海中学就成了宁海党组织的一个联络点。5月,爆发了亭旁农民起义,宁海中学庶务主任包定担任暴动总指挥和革命委员会主席。暴动失败后,包定被捕,遭当局杀害。一些教师和学生同时牺牲。蒋如琮、许杰远去南洋,柔石、王育和逃往上海。不久,林淡秋就独自回到上海,进上海艺术大学继续学习英语。

1928年12月初,英商爱迪生灯泡厂工人举行罢工。消息传到“艺大”,林淡秋和同学们情绪高涨,组织起来上街声援,在校内出墙报,支持工人罢工。卢家湾巡捕房派来大批巡捕,将学生押上警车。林淡秋坐了两个星期的牢,受尽鞭打折磨,每天只有一团黄米饭,饿得发慌。林淡秋被铁条打了两次,打得一时难于举步。这是林淡秋一生中难忘的经历。

这时的林淡秋,看到外有帝国主义侵略,内有封建官僚资产阶级统治,进步学生被抓,被打死,学校被封闭,他受到现实教育太深了,决定结束学生生活,独自走向社会。正在这时,他接到南洋的蒋如琮来信邀约,林淡秋和章广田就决定结伴而去。

林淡秋到新加坡华侨中学教书。在这里,他阅读了大量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优秀代表作品,精神上受到了鼓舞,思想上更向往革命。暑期快结束时,他想起了柔石当时与他说的一句话:“在国外单纯混日子,就没意思,不如回国参加政治斗争,到上海还可写小说,从事文艺活动”。林淡秋考虑再三,终于在1929年暑假之后回国。

林淡秋一到上海就找柔石,并住进了北四川路横滨路景云里23号。这里原来是鲁迅先生住的,他把这幢房子让给了柔石他们,自己搬到19号去住。

柔石告诉林淡秋,在他去南洋期间,上海文坛发生了变化,“左翼作家联盟”在1930年3月成立了,这是受上海的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江苏省委领导的进步组织,并得到了鲁迅的支持。

1931年1月17日那天,本来约好下午2点钟,柔石与林淡秋面见。林淡秋按原约定时间等柔石到来,过了好久,北新书店的一个学徒突然而至,交给林淡秋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老赵患急病,进了医院。”林淡秋看了一怔,这是他俩约好的暗号,知道事情不好了。学徒告知,柔石被法国巡捕押到书店,要老板证明他是书店编辑。老板为之证明却未被采信,柔石双手上了手铐,还是被押走了。

王育和托律师打听到柔石等人被关在公共租界老闸巡捕房,听说要送地方法院审讯,理由是有“共产党嫌疑”。原来17日柔石等人在东方饭店参加一个会议,由于叛徒出卖,全体与会人员被捕。柔石在牢中受尽折磨,坚贞不屈。2月7日晚上,柔石和其他四位战友倒在龙华的荒野上,他身上中了七八颗子弹。这五位烈士是李求实、胡也频、冯铿、殷夫、柔石。冯铿是柔石的爱人。

在柔石等五位青年作家遇害之后,鲁迅先生写了著名的《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林淡秋读了好几遍,每一遍都禁不住泪流满面。他以后在《忆柔石》一文的开头写道:“柔石遇难16年了,我一直没有说过话、抗议或者哀悼,然而也未忘却。忘却是不容易的,他到底是我的战友、导师,中国大有希望的优秀作家。”“他的生和死,我一直默默地咀嚼着,嚼出火,嚼出光,有时也嚼出一点悲凉。”

1933年林淡秋翻译出版了挪威作家包以尔的《大饥饿》,接着又翻译潘菲洛夫的《布罗斯基》。这是一部反映苏联三十代农庄生活的作品。林淡秋深知浙东农民的苦难,他从这部作品中看到苏联的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过着崭新的生活,意在让中国人从苏联的发展中看到希望。

1932年至1933年,林淡秋加入了 “左翼文化总同盟”, 担任沪东区负责人并积极投入工作,他的上级是胡乔木。

这段时间,林淡秋着手创作短篇小说《货色》、《浪沫》、《她就是我的姑母》。林淡秋后来说:“我那时写作不光为了钱,同时也想对社会做点贡献。我出生在农村,知道农民很苦,社会很黑暗,非革命不可。我决心从事文学事业,也是表达对农民的爱,将文学作为革命工作的一部分。”

1935年下半年,林淡秋转到“左联”工作,参加常委会,徐懋庸是总负责,何永槐负责宣传,林淡秋负责组织。那年冬天,胡乔木代表上级党组织,为林淡秋正式履行入党仪式。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8月13日上海沦陷后,中共江苏省委委托宣传部长沙文汉组织一个“文化工作委员会”,统一领导上海文化工作,书记是孙冶方,林淡秋是委员之一。

上海是“孤岛”,开展宣传很困难。于是,他们想方设法,办了一个内容全是翻译来的报纸,叫《译报》。林淡秋负责英文翻译。1937年12月12日,日军在南京进行大屠杀,《译报》以外国记者见闻刊登了消息,由此,报社被迫封闭。1938年1月,《译报》又挂英商招牌,以《每日译报》为名重新出版,揭露日军侵华罪行和中国军队在多个战场反击侵略者的胜利消息,大大鼓舞了“孤岛”读者抗战的信心。

1937年年底,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出版了介绍中国红军和中国共产党领袖们活动的《红星照耀中国》,梅益、林淡秋等人立即翻译出版,书名改为《西行漫记》。1938年四月,《续西行漫记》翻译出版。

同年夏天,为了纪念抗战一周年,林淡秋等人发起征文活动,并出版了《上海一日》。全书共四个部分,其中第三部分《在火山上》由林淡秋主编,共35万字。

1939年夏天,林淡秋征得组织同意,到皖南抗日第一线体验生活。回来后写了许多反映新四军生活和途中见闻的散文:《溪边》、《磁力》、《值夜》、《参加晚会的人》、《某夜》、《天渐渐暗下来》、《冲过第一关》、《检查》等。

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以后,新四军军部重组,陈毅代军长,刘少奇任政委,粟裕任第一师师长兼政委。林淡秋重返前线,参加编辑《抗战报》,后又参加编辑《苏中报》,粟裕任报社社长,他任总编辑。

抗战胜利后,组织上决定他回上海出版《新华日报》,只因政治形势不明朗,虽然毛泽东和蒋介石在重庆举行和平谈判,但蒋介石时刻准备挑起内战,报社只好挂“苏商”牌子,以《时代日报》为名出版,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尖锐的文字战斗,直至上海解放。

林淡秋是一个长期从事革命工作的革命者,他从事的是大量的实际工作,不允许他集中时间和精力进行文学创作和翻译,他那上百篇中短篇小说、散文、随笔和三百多万字的翻译作品,基本上都是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见缝插针完成的,并且集中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初十年的时间里。

林淡秋的第一部译作是挪威作家包以尔的《大饥饿》,有五十万字,接下去他一发不可收,先后翻译了哈姆生的《生命的呼声》、苏联潘菲洛夫的《布罗斯基》、罗曼诺夫的《一个妇人的信》、罗帝洛夫的《巧克力》、还有《盲中尉》、《奇尔斯自传》、《丹麦短篇小说集》(与柔石合译)、《在西班牙前线》、《未来的欧洲大战》、《他们怎样捉住塞马伽的》、《日射病》、《西行漫记》、《续西行漫记》(与梅益等合译)、《华北前线》(与蔡天佐合译)、《中国的新生》、《在晋北前线》、《时间呀,前进!》等。

林淡秋在十年时间里共发表了数十篇中短篇小说,前期的作品大多取材于他的家乡浙东的农村生活,明显地烙着家乡三门一带的印痕。在作者的现实主义描写中,突出地反映了农民对黑暗统治的愤怒、挣扎和反抗,因此当他把这一历史时期的小说结成《黑暗与光明》出版后,被国民党“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列为取缔书目。后期林淡秋所发表的小说革命现实主义精神比前期更鲜明,更强烈,艺术上也愈加成熟,反映了“时代脉搏”。这些作品被作者以《雪》为名结集出版。

林淡秋在创作小说的同时,还写了数目众多的散文、随笔以及文学理论。散文集有《交响》,随笔集有《业余漫笔》。《交响》又分为三辑《雾》、《光》、《影》。

在文化界,林淡秋有“老报人”之称,在他的一生中,有大量时间从事报刊的编辑工作,尤其是《译报》以后的二十多年时间里。

抗战前,他参加编辑革命文艺刊物《改造》、《新东方》。

抗战期间,他还与梅益、钟望阳、王元化、蒋天佐一起创办《新中国文艺丛刊》、《奔流文艺丛刊》,与于伶一起主编《文学与戏剧》。在苏中根据地,他主编《苏中报》。

抗战胜利后,他在上海主编《时代日报》、《时代》杂志。上海新中国成立以后,他任《解放日报》编委,主管文艺。

全国新中国成立以后,他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文艺部主任。

1957年“反右”运动中,林淡秋受到了错误批判,原因之一是他主持的《人民日报》“副刊”刊登了徐懋庸的一些被视为“毒草”的杂文;之二是他认为知识分子固然有他们的弱点,有的计较名利,有的骄傲自大,个别也有不服从党的领导的,但大多数知识分子是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的,是愿意进步、立志报效祖国的。看到一些过去并肩战斗的老战友们被划成“右派”,戴上帽子,他实在不相信这些同志会“反党”。在作协党组扩大会上,丁玲、冯雪峰、艾青受到了批判,林淡秋为之感到惋惜:这样的老党员、老文艺干部转眼就成了革命的对象,真令人不敢相信啊!为此,林淡秋最后被“下放”到家乡三门“劳动锻炼”。后来,浙江省委调他去杭州大学任副校长,后又转任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主管文艺,兼任省文联党组书记。

“文革”期间,林淡秋又因所谓“三十年代”贯彻执行周扬等人推行的“国防文学”,参与反对鲁迅提出的“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以及五十年代为“右派”鸣不平等历史旧账受批挨斗,反复审查达十余年。而林淡秋本人对这些所谓“错误”不予认同。他身体本来就瘦弱,长时间的精神折磨和肉体摧残,已是七十高龄的他早已沉疴缠身了。

1979年1月,林淡秋恢复“文革”前一切职务。

1981年12月14日,林淡秋突患心力衰竭与世长辞,终年75岁。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