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定(1901——1930),名本锭,号次庵,三门县亭旁镇包家村人。7岁上私塾读书,后转入亭山高等小学,1918年毕业。1919年4月12日,由宁海县知事吴葆诚委任为私立桂林国民学校校长。他擅长文学,工诗善词,被时人誉为“亭旁才子”。
包定所著《鹅湖遗矩》,收集诗词213首。其自叙中写道:“凡物莫不有鸣者也,草木鸟兽昆虫,各逞其所能焉而鸣之,虽其音有宏有沉,有刚有柔,其鸣为一也。人为万物之灵,则固不能无鸣。故有以道鸣,有以术鸣,若文词也、若诗也,其鸣者代不乏人,虽发于喜怒哀乐之余,其音不同,而其为鸣亦一也。余癖性好闲,每蹑足于山岨水涯之间,听草木鸟兽昆虫之鸣,观古人书,见各以其鸣鸣,余不禁而亦自鸣焉。其鸣维何,诗也,聊将喜怒哀乐之怀为之少伸也。至于词藻之华丽,对仗之工拙,尤非所计及,不过兴之所至,辄握管缮写,而当歌哭悲笑耳!”由此不但可以看出作者的诗词创作观,亦可窥见“生而为人者终当一鸣”的理想主义情怀。
包定诗词,正像他自序中说的,“伸喜怒哀乐、当歌哭悲笑”,都是其真情实感的记录。
如《春日坐黄豹山》:
擎杯闲唱大江东,俯仰徘徊兴自浓。
飞出一溪戏水骛,吹来满膝落花风。
绿杨堤外渔舟泊,黄豹山前天地空。
最是西南遥望好,万家烟火夕阳红。
又如《送别杨琢夫兼示已怀》:
男儿贵有掀天气,浩瀚磅礴昆仑峰。
乘彼雄风踊长浪,挥我利剑逐飞龙。
对酒劝君休太息,长途今日遍荆棘。
莫作无聊不平鸣,高擎双手支祖国。
慷慨扬鞭出里门,风萧萧兮荡乾坤。
壮士无复儿女态,马蹄答答扑征尘。
仆非甘心雌伏者,时不遇兮在林野。
一旦引吭肆大声,雷鸣霆击振中夏,
劳我心志饿我肤,与君异日启鸿图。
豪杰英雄非有种,徒羡古人胡为乎。
包定的诗词,抒发了对家乡和祖国山河的热爱,心系中华振兴,这就是青年包定的抱负,是他日后投身于革命的思想基础。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尤其是1923年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后,各类进步刊物和书籍逐渐流入三门,包定从这些书刊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
1925年“五卅”运动后,蒋如琮、林泽荣、章广田、俞岳、王育和、潘天寿等进步知识分子在上海发起成立“宁海旅沪同学会”,刊发学会月刊,宣传革命道理,提出对家乡宁海的改革大计。
1926年暑期,蒋如琮、章广田等回到宁海,组织消夏社,办起补习班,进而筹办宁海中学。这是一所男女同校的新型学校,同时在校内建立了中共党支部,蒋如琮、范金镳为早期支部负责人。
1927年 5月,中共临海特支派林迪生来宁海中学主持工作,他邀请包定、叶信庄到宁海中学任教,包定任庶务主任。包、叶两人不久就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上级党又派杨毅卿、邬逸民来宁海中学建立了中共宁海县委,邬逸民任书记,许杰、包定等任委员。邀来赵平复(柔石)到宁海中学任教,后被推选为县教育局长。林淡秋也回校任教。
“八一”南昌起义后,中央召开了“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组织力量,转入反革命势力比较薄弱,革命基础较好的农村。当时中共中央指示浙江省委:应马上准备一个广大的农民武装暴动。“夺取政权,占领县城,在暴动区域里,坚决肃清一切反革命势力。”宁海县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把发动农民暴动的重心放在亭旁地区。
1927年秋,宁海县委派杨毅卿、林泽荣、杨大才、蒋建人等同志到亭旁指导工作,并派包定任亭旁桂林小学校长,以教书为掩护,积极进行建党和发动群众工作,召集亭山【】小学校长叶信庄和包昭光、邵茂藩等人,秘密组织“穷人会”、“壁虎社”,开办训练班,吸收党员,培养干部同当地反动势力开展斗争。
10月,党领导的宁海县第一个农民协会——包家村农民协会在亭旁包家祠堂成立。
1928年初,中共亭旁区委成立,包定兼任书记。短短几个月中,全区党团员发展到700多人,包家、任家、中门、南溪等地均建立了党支部。知识分子党员大都以小学教师为掩护,组织亭乡学会,控制了各乡村小学。为教育群众,宣传土地革命,他们组织平民夜校、剧社、狮子会、茶灯会等公开社团,包定还亲自参加剧社下乡演出。
1928年3月,包定任宁海县委常委,负责南乡(三门地区)地区工作。随着农民协会的建立,为维护农民自己的利益,同土豪劣绅展开了坚决的斗争。提出了“停止粮食外运、实行粮食平粜、提高短工工资”的口号。
3月24日,中共浙江省委在上海召开的扩大会议上作出决定,认为“浙江党的工作之前途仍是武装暴动夺取政权前途。”省委派王瘦竹来宁海,召开了全县各区党支部代表会议,传达省委扩大会议精神,决定成立武装部队,总部设在亭旁。实行“局部暴动、循环游击,扩大影响,争取群众”的策略,准备秋后举行起义。同时与天台、奉化、临海各县取得联系,以期建立浙东革命根据地,建立苏维埃政权。作出了“亭旁、珠岙二区在各项斗争中,须走到武装斗争的地步”、“须迅速进到游击战争的阶段”、“编制农军及少年先锋队”、“扩大农会组织,加紧土地革命宣传”等项决议。省委派军事委员管容德以特派员身份,来亭旁指导武装斗争工作。
农民运动的发展,令地主豪绅提心吊胆,惊恐万状。他们经常集会密谋策划,商讨对付共产党的办法。
管容德初到亭旁,对地方的情况、农民的实力、群众的情绪尚未充分掌握,即贸然提出马上暴动的主张。对此,包定、蒋如琮竭力反对,理由有三,一是群众还没有充分发动;二是武装农民未经战斗训练,缺乏军事素养;三是对敌军的策反工作尚未着手。因此不宜过早举行暴动。管对包、蒋的意见斥之为“右倾”。
1928年清明节,在南溪发生了农会会员与地主武装直接冲突的“南溪事件”。在此事件中,大同小学教师被地主梅长恕用手枪打伤,引发百余名农会会员包围了梅长恕大院,双方发生了武装冲突,并对峙了二天三夜,最后由包定偕鲍善到梅长恕家进行谈判,迫使梅长恕作出让步,答应亭旁散工加工资,减租和粮食平粜。然而,“平粜”直接损害到地主豪绅利益,他们不愿贱价卖粮,干脆关了粮店。农民买不到谷,因此对地主豪绅更加愤恨,尤其是武装的农民,斗争情绪更为高涨激烈。出逃在外的梅长恕约请任家讼师任允端拟写诉状直投省政府,诉称:“党匪枪弹穿其门壁如蜂窝。”
剑已出鞘,箭已离弦,敌我斗争已经公开化,起义不得不提前。5月20日夜,包定主持在谷仓岭头召开了亭旁、海游、珠岙、桑洲四地武装人员负责人会议,决定建立红军指挥部,确定了起义的纲领口号,推选包定为总指挥,并通知各地做好提前起义的准备工作。5月23日夜,亭旁各地的武装农民180多人在丹邱寺集中,冒雨进军任家,强攻官僚地主任禹玉家,火烧任友端大院。这就是“任家事件”,打响了亭旁起义第一枪。
武装起义已成事实,群众情绪十分高涨。5月24日上午,中共浙南特派员管容德、宁海县委特派员杨毅卿和县委常委包定,在南溪召集亭旁党、团区委会议,决定公开成立亭旁区革命委员会和红军指挥部。由包定任革命委员会主席兼红军总指挥,梅法金、任畴任副总指挥,革命委员会下设军事、总务、财政、运输、交通五个部。
1928年5月25日晚,亭旁武装农民224名,集中丹邱寺,进行编队。26日拂晓,亭旁武装农民正式举起义旗,冒着大雨向亭旁进军。当地土豪劣绅已闻风逃遁,未经战斗占领了亭旁。千余人齐集城隍殿,包定上台宣布解散当地所有反动机构,宣告亭旁区苏维埃政府成立。第一面镰刀斧头红旗在原国民党亭旁区分部(包家祠堂)门前升起。包定任苏维埃政府主席,宣布实行共产革命,没收地主土地,焚毁契据,开仓济贫。革命委员会发布了文告,宣布逮捕反动豪绅,没收财产,向一般地主派粮派捐,收缴枪支。
亭旁起义的枪声震动了全省,国民党浙江省主席何应钦急令省民政厅和省防军立即组织“围剿”。
5月27日黎明,从海游来的国民党郑俊彦部最先进犯亭旁,红军指挥部考虑到干部和战士已奋战四天四夜,极度疲惫,难以连续作战,而珠岙等地农军亦已通知散去,遂决定将部队撤至南溪一带,待敌人窜入亭旁时再加以包围反击。
国民党海游驻军郑俊彦部30余人向亭旁窜来,但慑于红军声威,不敢贸然进犯,获悉红军已经撤离亭旁,才敢进村。这时,包定和杨成董还在包家村里,闻敌军已经进村,二人遂化装头戴笠帽,身穿蓑衣,肩背锄头出行,与进村的敌军擦肩而过。
向南溪方向撤退的红军抵达陌更狮岭时,与亭旁来犯之敌军接火。上模路红军则退踞虎陇头,据险阻敌,但是遭到来自临海方向的国民党军的攻击。终因腹背受敌,难以坚守。为保存实力,指挥部决定化整为零转入地下。
包定和县委其他同志撤到珠岙。决定各地设秘密联络点,待机重新起义。由梅其彬率领的20多名红军骨干,转移到大尖山上,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了一个月,先后也都转入地下斗争。
亭旁起义失败后,包定奉命调天台县委工作。他化名袁应吉,改称天台人。在天台县委领导下,发动和组织农民,进行减租、闹当、平粜等斗争。由于国民党当局到处张贴告示,以重金一千银元悬赏缉捕包定,他只得隐蔽夜出活动,为此非常苦恼。
一日,偶然看到房东在炒芝麻。只见热锅里滚烫的芝麻在“噼噼拍拍”直爆,他推开房东,将脸贴近热锅,紧闭双眼,任热爆的芝麻射在脸上,顷刻间他的脸上隆起了一颗颗小水泡。数天后结痂脱皮,原本一张俊俏的脸孔,竟变成了大麻子。
改变了容颜的包定,可以在白天工作了。一天路过赤城山顶,见晚霞映空,万山披红,触景生情,写了一首《赤城山晚眺》诗:
赤城山上晚霞眠,落日余辉映碧天。
荒村新犊哞坡上,孤树寒鸦噪涧边。
灰黄衰柳临风抖,苍郁劲松迎雪坚。
红旗插遍天山日,喜看万民忙分田。
这首诗抒发了他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和坚强的革命意志。
11月,由于叛徒出卖,天台县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包定在危难之际,受命任中共天台县委书记,陈祥为天台CY县委书记,他俩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仍坚持在天台秘密活动。
1929年3月,包定与陈祥一起到杭州向省委请示。3月28日,他们到了嵊县,发出密写信与省委机关联系。3月31日抵达杭州,再次发信省委机关,告知联络地址。但省委机关已在2月被破坏,他们两次信件均被国民党当局截获,包围了他们在杭州武林路的住所,被捕后的包定和陈祥关押在陆军监狱。他们在狱中经受严刑拷打,坚贞不屈。在刑庭上,他虽身陷囹圄,仍不忘泣血一鸣,痛斥反动派罪行,与主审法官展开针锋相对斗争。他自知不免一死,但对后代寄望殷殷,其最后一封家书写道:“我在外面不易回家,照顾孩子们,这是你们所明白的。盼教孩子们踏着父亲的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革命事业奋斗到底。”
1930年6月22日,包定在杭州被国民党当局枪杀,时年29岁。就义前,他留下了最后一首诗:“碧血洒芳草,正气壮山河。笑看刀光闪,高唱国际歌!”
这就是英雄本色,诗人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