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三门 >> 人文三门 >> 风雅乡贤

任大冶——明代山东按察司兵马副使

2024-03-21 10:36:29 来源: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任大冶,初名以治,字天卿,号九龠。生于明隆庆辛末(1571)五月。三门县亭旁镇任家村人,明朝末年著名学者、名臣。历代《浙江通志》、《台州府志》、《宁海县志》均有传,入名宦邑祀乡贤祠。其父汝励,庠生,早亡,寡母陈氏含辛茹苦,将大冶养育成人。明熹宗在敕给任大冶父母的圣旨中说:“(任汝励)读书笃行未竟厥施,而有子能传其业,国家殊荣之,亦足以不朽矣。”

任大冶少家贫,颖敏过人,读书过目成诵,文词诗赋倚马立就,豪襟硕袍,领袖群伦,博学宏词,冠冕一代。相传,旧时有“考先生”之风,邻村有个私塾先生,一日被弟子难住了——弟子出了上联:“木马一对六只脚”,先生苦思冥想,就是想不出下联来。听说任家村有个孩子才思敏捷,于是找到在溪边玩耍的任大冶。先生说上联,话音未落,大冶就脱口而出:“水车百骨一根肠”。乡人惊其言,对他刮目相看,誉为神童,声名远播。

任大冶读书非常用功,先生讲解课文,他全神贯注,每字每句都牢记住;下课时,同学们出去玩了,只有他一个人坐在课堂里,回忆刚才先生所讲的课文,回味其中的奥妙。夜里读书无钱买油,就到别人家看书,不分日夜,埋头苦读。应童子试名列榜首,督学奇其才曰:“大丈夫诚欲陶铸群玉,炉锤天下,即称大冶可也”,遂改名大冶。从此更加刻苦读书,诗词歌赋,诸子百家,四书五经,八股文章,无所不精,所谓通今博古了。

弱冠之年,任大冶中庠生。万历三十一(1603)年,赴省城应试,得中乡试第六十二名举人,授无锡知县。他在任期间,摧抑豪强,清除积弊,拒绝请托,忠于职守,积极纳谏。因此与权贵不合,屡屡遭受排挤。不久,迁武昌,转授南京国子监博士。

万历四十七年(1619),任大冶赴京参加会试,登进士第。考试当日,吏部给事中亓诗教十分欣赏任大冶的才华,尤其赞赏其问卷对策,推崇备至,拿着试卷向各位考官竭力推荐。会试正考官史继阶追问说:“此卷有什么可以值得显耀的呀?”亓诗教说:“无论七篇组织,为天下才,那其对策有今上为不聋不痴之家翁,群臣为无纲无纪之仆从,天下为半梦半醒之世界,中外为不痛不痒之肌肤,刘蒉后谁人能道,又谁人敢道”。史继阶不得不折服他的话,取为第三名。

任大冶后来任刑曹主政,历员外郎中。为人耿直,经常得罪朝中权贵,同朝御史顾宗孟因敢于直谏,触犯魏忠贤党羽,被革职,关在刑部大牢中等待审查问罪。大冶虽同情顾宗孟遭遇,心怀不平,但也无能为力,因此托病不起,拒绝查处此案。司寇多次胁迫他办理,他勃然大怒,厉声呵斥道:“天日在上,讵可附会,余头可断,笔不可转矣!”月余,他出任庐州知府,关心民间疾苦,振兴文教,管束吏卒,平反冤狱,两州六县之缙绅闻风收敛,百姓安居乐业。

明万历末期,朝廷昏暗,吏治腐败,官场废弛,统治阶级内部尔虞我诈,明争暗斗,弄得内外交困,列强欺负,盗贼四起,国无宁日,民不聊生。时浙党、齐党、东林党与魏党相互攻击,朝廷中东林党及魏忠贤党羽对峙朝堂,各派官僚倾轧排挤,此上彼下,纷争不绝。任大冶处理政事必以忠为主,保持中立,不偏不倚,身处乱世,毅然坚守信念,保持节操。但是,才华横溢的任大冶仍逃脱不了文人的悲剧命运,遭同僚异党诋毁、诬陷。他们贿吏书焚卷牍,嫁祸于任大冶,大冶遂被免职。

任大冶虽然失去官职,然而文誉益著,潜心著述及整理文存,四方文人雅士求文拜师者殆日不暇。民间褒誉潮嚣,重被熹宗起用,先后任南京刑部贵州清吏司署郎中主事、南京刑部广东司主事、山东按察司兵马副使、河南督学副使、山西主考等职。复出的任大治一如既往,忠于职守,积极纳谏,秉笔直言,稽查违误,受到勅命褒奖。天启六年(1626)三月二十九日明熹宗在敕给任大冶的圣旨中嘉奖曰:“任大冶器宇端纯,才犹敏练,抡英轩对,试宰琴调,搦彩笔以赋诗,披绛帷而谈艺。”赞美之词,传之永久。

明崇祯二年(1629)六月,任大冶病逝于任上,终年五十九岁。

任大冶不但为官清正,诗、词、文、赋及书法亦颇有成就,尤精诗赋,著有《姓氏骊珠》、《梁溪政余录》、《剑扫鄂渚集》、《金陵漫草》、《庐阳杂记》、《任天卿集》、《饵槎斋文集》等。万历二十二年(1594),宁海县令王演畴于城东建“缑城书院”,请任大治撰《缑城书院文昌阁碑》。又有《郡伯黎公重建谭祠碑记》题赐进士第知直隶庐州府事、南京刑部贵州清吏司郎中任大冶篆额,崇祯元年(1028)立,旧在临海谭公祠庑下。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