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兑(1307-1389年),字良仲,号四梅先生,别号归根子,宁海纡岸(今三门县海游镇上叶村)人。他祖父叶培,曾是南宋咸淳进士,博通经史,熟习天文地理。父亲叶璋,精通谋略。祖父与父亲合称“浙东双贤”,因逢元人掌政,不愿出仕为异族效力,故早早退居家乡,以开馆授业为生。
翻开厚重的历史,榜上有名的总是高官功臣,惟《明史》列入的我县人氏叶兑,则是一介平民。他居茅庐,怀天下,于元末连年战争中,以平生所学,著成《武事一纲三目》,献给朱元璋,帮助他完成国家统一大业。
叶兑从小就受到极好的家教。相传叶兑三四岁时就学会背诵《三字经》、《百家姓》,五岁便认得《千字文》,六岁学习《唐诗》,稍晚习《春秋》《左传》。他感慨于吴越交兵,越王被俘,卧薪尝胆,励志复国,范蠡文种出奇计,灭吴称霸,获得成功,自思大丈夫当学范蠡,世乱时仗剑安邦,功成时身退自守,此乃读书人济世之道。在征得父母同意后,叶兑就带着《太公六韬》、《黄石公三略》和《孙子兵法》等一大批书籍,爬上后门山,结庐独居,发愤求学。
叶兑山居读书至而立之期,正是1337年,当属元统治中后期。元统治者自以游牧之勇,破金灭宋统一中原以来,已有60多年。一甲子时间内,几乎年年在穷兵黩武,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统治者“视民财如土苴,戕民命如草芥”,早已使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因此,1332年,郭子兴就起兵反元于濠州(今安徽凤阳),占据安徽北部一带,引起了元末复杂、残酷、多面性、长期性的战乱。农民起义军与元军交战,各农民起义军之间互相吞并,使垂亡的元帝国又一度大肆摧残人民生计,陷百姓于痛苦之中。在此时局动荡之下,叶兑卜居海隅之地,关注天下苍生,时常感喟:“元运当尽,不久长矣”!
果然,不出几年,陈友谅占领江西、湖广一带;张士诚雄据泰州、松江;朱元璋立足南京,觊觎皖苏;方国珍割据浙东,随时准备北上。各方拥兵自重,互相攻伐。面对乱局,叶兑心存天下百姓,随时谋划着平息战火的良方。于是,他离开书斋,游走江湖,搜集各方资料,研究如何“北绝察罕,南都金陵”的方略。谁知这样悄然的个人行为,不知不觉中,引起了各路“诸侯”的注意,竞相争请“浙东双贤”的传人当“高参”。
“近水楼台先得月”,最初找上门来的是割据台州的方国珍。此时,方国珍正大败元军水师于大闾洋,屯兵数万于松门港,气势大盛。方国珍派麾下谋士张子善登门相邀,说是“有朝一日,欲得天下群雄推翻元朝,必择明主事之。”叶兑素鄙方国珍反复无常、狡诈多变的海盗行径,不愿为之效力,便以父母年老多病,无人侍奉为由,辞去厚礼聘金。
其次是大元浙江宣慰使幕僚沈洞宾,他奉泰不华元帅之命来请叶兑出仕,并带了四个武士,三百两黄金。叶兑对泰不华向无好感,看不惯他以浙江乡试第一名,入朝为官,替元人出力。更看不惯他手下人到处耀武扬威的行事风格。叶兑虚与委蛇,推托此事重大,得下山回家安排一下,再入幕应聘,脱身后即逃之夭夭。山中茅庐,第二天被沈洞宾一把大火,烧得荡然无存。
叶兑既不为这两股势力所用,这两家又岂肯轻易让他为别人效力呢?他们不断以各种手段相逼,或拿他老母来要挟,或派出兵勇来缉拿,弄得叶兑居无定所。一方面,让他更加深刻地认识了战争的残酷性;另一方面也更坚定了他心中的主意,决心寻个明主,献上平定天下的大计。
他在寻找明主的时候,“明主”们也在寻找着他。一方诸侯张士诚差驾前礼部尚书吕正宏,与两位侍卫一起找上门来,持书敦请叶兑出山。叶兑因思张士诚出身于“驾运盐纲船,兼业私贩”,平时受富户欺凌,怀恨在心,于至正十三年(1353)与弟士义、士德、士信等18人联合起兵,焚富家庐舍,引兵进入附近盐场,被“盐丁”们共推为主,割据一方,当可一见。于是接读来信,决定前往苏州拜会。
不料和这三人一路行来,叶兑便觉这帮人绝非善类。看他们一路夸夸其谈有余,实际处事能力有限,对待离乱百姓,逞凶霸道,可想张士诚,对手下人马管束不严,大约只是一个草头王,心中顿生去意。是夜,宿绍兴柯桥旅店时,叶兑乘吕正宏等人未加注意,逃了出来。
叶兑独坐鉴湖边上乌篷船内,正在为自己谋想如何躲避那些草莽缠身之计,偶遇回金华探亲的当世名士宋濂。宋濂起初以为叶兑不过是个落魄书生,直至讨要了几篇文稿看过之后,才对叶兑的才思,深感佩服。遂主动与叶兑交谈,着力劝说叶兑共同辅佐朱元璋成就大业。
因为宋濂的引荐,叶兑辗转来到了南京朱元璋帐前。朱元璋领着刘伯温、李善长、徐达、常遇春等一班文官武将,列队迎接叶兑,尊叶兑上坐,大摆酒筵接风。袞袞诸公都想听听叶兑高论,不断有人请计讨教。叶兑隐隐觉得这个朱大帅倒还有几分气候,也就毫不客气地谈了自己对天下大势的看法,并表示,远道而来,尚有十二个字相送。
朱元璋立即屏去左右,单留刘伯温作陪,向叶兑讨要十二字机密。
“迟称尊,和元朝,笼吴地,掠江汉。”
朱元璋看后,沉吟良久,然后说叶兑此计与刘军师的判断不谋而合,他请叶兑留于帐中,与刘伯温同掌军机。
叶兑觉得朱元璋未免太狡赖了,我这十二字之计,怎就与他的军师不谋而合了?看来此人也不足以托付,便以懒散惯了,受不得拘束为由,告辞而去。
刘伯温似乎明白叶兑的心思,追着他挽留。一路上,叶兑与之只叙乡谊,不说国策,向南迤逦而行。
天色向晚,两人不知不觉已来到了江边,就在一小客栈里投宿,抵足同寝。睡至半夜,雷电作,风声紧,雨势大。叶兑猛然想起,自己进客栈时,不就觉察到夜里将会有场大暴雨吗?而客栈的北墙石块裂损,眼看屋倒墙塌的险象就要发生。他本当早跟客栈的主人说明,后因“人逢知己话语多”,竟忘了此事。当下,叶兑就想叫醒刘伯温一起急速起身避难。谁知这个军师爷不但不紧张,反而似睡非睡地喃喃自语:“风紧雨大,门窗相隔,天数有定,石塌墙外。”话音刚落,只听“轰”的一声巨响,客栈的北墙塌了半壁,块块乱石,果然都向墙外飞跌,栈中的客人安然无恙。叶兑看在眼里,惊得说不出话来。自忖:自恃博学多才,精天文地理,能预知今晚有大风雨将导致客栈塌墙,已是不易。岂料这位军师爷洞察天机,更胜一筹,不但知道墙要塌,还知道塌下来的石块跌在墙外,不会压伤屋里人。想到朱元璋既有此高人相扶,何患天下难平?自己何不干干脆脆把多年来的研究成果献给他呢?于是他断然决定,将《武事一纲三目》送于刘伯温。刘伯温展开一看,只见上面写道:
愚闻取天下者,必有一定之规模。韩信初见高祖,画楚、汉成败;孔明卧草庐,与先主论三分形势者是也。今之规模,宜北绝李察罕,南并张九四。抚温、台,取闽、越,定都建康,拓地江、广。进则越两淮以北征,退则画长江而自守。夫金陵,古称龙蟠虎踞帝王之都。藉其兵力资财,以攻则克,以守则固,百察罕能如吾何哉?江之所备,莫急上流。今义师已克江州,足蔽全吴。况自滁、和至广陵,皆吾所有。非直守江,兼可守淮矣。张氏倾覆可坐而待,淮东诸郡亦将来归。北略中原,李氏可并也。今闻察罕妄自尊大,致书明公,如曹操之招孙权。窃以元运将终,人心不属,而察罕欲效操所为,事势不侔。宜如鲁肃计,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此其大纲也。
至其目有三。张九四之地,南包杭、绍,北跨通、泰,而以平江为巢穴。今欲攻之,莫若声言掩取杭、绍、湖、秀,而大兵直捣平江。城固难以骤拔,则以锁城法困之。于城外矢石不到之地别筑长围,分命将卒四面立营,屯田固守,断其出入之路。分兵略定属邑,收其税粮以赡军中。彼坐守空城,安得不困?平江既下,巢穴已倾,杭、越必归,余郡解体。此上计也。
张氏重镇在绍兴。绍兴悬隔江海,所以数攻而不克者,以彼粮道在三江斗门也。若一军攻平江,断其粮道;一军攻杭州,绝其援兵,绍兴必拔。所攻在苏、杭,所取在绍兴,所谓多方以误之者也。绍兴既拔,杭城势孤,湖、秀风靡,然后进攻平江,犁其心腹,江北余孽随而瓦解。此次计也。
方国珍狼子野心,不可驯狎。往年大兵取婺州,彼即奉书纳款。后遣夏煜、陈显道招谕,彼复狐疑不从。顾遣使从海道报元,谓江东委之纳款,诱令张昶赍诏而来。且遣韩叔义为说客,欲说明公奉诏。彼既降我,而反欲招我降元。其反覆狡狯如是,宜兴师问罪。然彼以水为命,一闻兵至,挈家航海,中原步骑无如之何。夫上兵攻心,彼言杭、越一平,即当纳土,不过欲款我师耳。攻之之术,宜限以日期,责其归顺。彼自方国璋之没,自知兵不可用。又叔义还称义师之盛,气已先挫。今因陈显道以自通,正可胁之而从也。事宜速不宜缓。宣谕之后,更置官吏,拘集舟舰,潜收其兵权,以消未然之变。三郡可不劳而定。
福建本浙江一道,兵脃城陋。两浙既平,必图归附。下之一辩士力耳。如复稽迟,则大兵自温、处入,奇兵自海道入,福州必不支。福州下,旁郡迎刃解矣。威声已震,然后进取两广,犹反掌也。
刘伯温看完,二话没说,拉起叶兑,直趋朱元璋大营。
朱元璋捧着刘伯温送上来的《武事一纲三目》,两人一边看着,一边比划。在他们的比划下,好像大批敌军已纷纷倒下,大片的城池、土地已归他们所有。他们眉开眼笑,时而喊好,时而叫妙!已完全沉浸在叶兑的策论里。
叶兑一面为自己的策论能如此吸引人而高兴,一面也为自己的被冷落而难过。诸公一提到争夺天下,攻城掠地,眼睛都绿了,而这个总计谋的策划者早被晾在一边,似无其人。怪不得古人云:高鸟尽,良弓藏;狡兔殚,猎犬烹。看来,我既然已把这平定天下的大计献上,再也没有必要在此逗留。念及此,叶兑故意高声而咳,等二人反应过来,朱元璋连连打躬相谢之时,叶兑方缓缓说道“如策可用,使苍生安乐,为愿已足。若想留我共取荣华富贵,实非所愿。更况母亲尚在,时刻眷念着我。我想元帅和军师不会不顾全我这份孝思吧”。说罢,深深一揖,执意告辞。尽管朱元璋有多怜才,多惜士,最终还是挽留不住叶兑的去意。于是厚赐银币与裘衣,送叶兑返回上叶故里。
不久,朱元璋按照叶兑的十二字方针,结合《武事一纲三目》的策略,鄱阳湖打败陈友谅,迫降苏州张士诚,招揽浙东方国珍,直捣元大都北京城,短短几年功夫,削平群豪,统一中原。公元1368年就在南京建立明朝。
叶兑回到老家后,自操教书旧业。在老家筑小楼一座,取名“四梅轩”,于轩前栽植玉梅、绯梅、腊梅、金梅自赏,人称“四梅”先生。他于教书育人之余,写些诗文自娱,共收录《四梅轩集》4卷,过着安逸自在的生活,真可谓草庐出才子,世外有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