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三门 >> 人文三门 >> 风雅乡贤

罗 适——勤政为民的北宋名臣、水利学家

2024-03-21 09:42:54 来源: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罗适,字正之,号赤城。北宋天圣七年(1029)生于海游马家山。

罗适祖辈系江西柴桑郡人,父罗皎,曾在大理寺任职,因得罪了权贵,举家南迁。几经周折,最后家居在海游马家山。罗适少年时,家道已渐趋衰落,他就读于一溪之隔的海游天后宫内的私塾,启蒙老师为朱绛。先生只教读和写,整天念“四书五经”,从不讲解。13岁时得知广润寺有两位学问渊博的僧人,就经常去寺内向其求教。这两位僧人就是后来著名的天台宗智者大师的传人智贤、禹昭高僧。二师皆精通儒学,能讲解《五经》《论语》。罗适虚心求教、潜心学习,茅塞顿开,闻此达彼。

皇祐元年(1049),20岁的罗适步行到四明(宁波)拜楼郁为师。楼为奉化人,志操高洁,学行俱优,时为鄞庠、郡学教授,深受鄞令王安石礼尊,一时俊才如舒亶、楼常、俞允等皆在楼郁门下。罗适如鱼得水,学习勤奋,为楼郁所独钟,并为其作伐,使罗适娶了鄞县富室周氏为妻。当时罗适乃一介寒儒,有人问周氏 :“你姐姐嫁给了富人,你却要嫁给一个穷秀才,是为什么呢?”周氏回答说:“女儿的终身大事,要托付于有才之人,若此人无才,纵有家财万贯,又怎么能靠得住呢?”婚后,周氏事亲至孝,恪守妇道。家中困难之际,周氏取首饰换菽粟,乐于同甘共苦而无怨言。罗适感激之余倍加苦读,又在26岁时去湖州,拜著名学者胡瑗门下,其间结交了当时的著名学士苏轼,陈贻范、徐中行等,博览群书、切磋学问、学业大进。

宋治平二年(1065),罗适37岁考中进士,初任安徽桐城县尉。桐城位于安徽中部,地瘠民贫、风化未开。上任伊始,正值时疫猖獗,百姓得病不肯就医,独信巫术,死者接踵,惨不忍赌。罗适到四乡调查后,召集群巫,怒斥骗术,毁巫所、焚神像。同时筹集资金,请名医汇良方,设药局,免费为贫民医治,一时间,救活者逾万人。罗适曾熟读医书,有时亲自把诊。他还著成《伤寒救俗方》一书,并将药方勒石立碑,广告天下,瘟疫由此得到遏制。“孰活我命?父母罗令”,是桐城百姓在他离任时赠与的最高赞誉之词。

熙宋元年(1068),罗适调任山东泗水县令。该县位于泗水上游,水患频频,旷地数万顷,百姓流离失所,逃亡他乡。罗适到任后下乡勘察地势,分析水患根源,发动县民开渠排水,变荒田为良田,招徕外出逃荒者返乡耕种,使数千户家庭得以安居乐业。户部得知后,派使者来收取规利,罗适不从,认为人心刚刚安定,百废待兴,应按规定三年免收税赋。因此得罪了使者,遭到诬陷,转调济阴县。不久又调到开封府陈留县,兼摄开封府巡院,即管理府内刑狱案件等。当时司法官员玩忽职守,一味敛财,关押无辜,敲诈勒索。有钱者逍遥法外,无钱者长年关押,狱中饥病而死亡者无数。罗适到任后,首惩黠吏,罢庸职,亲自审理积案,把无辜连坐者释放回家,对在押犯人亦待之以人道,一改陈留司法界之弊风。宋哲宗嘉奖罗适改革狱弊功绩,亲下敕文,后来罗适将此敕文带回家乡,刻在石碑上,并建“宝敕堂”供奉。

元丰元年(1078),罗适又徒扬州江都县令。隋唐以来,扬州为著名都市,宋时尤为繁华。权奸乡绅在此角逐争利,而穷苦农户若有欠租赋者,必送县严办。前历七任县令治下,田赋均收缴不齐,而土地抛荒者亦逐年增多。罗适到任后,白昼私访、入夜阅卷、得悉田赋不清之症结所在是不均之故,核之诉牒,酌情均衡田赋数目。土地荒芜的另一原因是江都近长江,水患年年不断。罗适请教治水有经验的苏轼,采用疏浚与筑坝相结合的方针。修复了大石湖,使多年水患得到根治,并可灌田千余顷。罗适熟谙农事,常身体力行,参加劳动。又出钱为贫苦农户置办农具,使佃户心安,荒田得以耕种。这一年农业丰收,赋税遂清。江都百姓欢欣鼓舞,均言:“生我黎民罗青天!”

罗适在江都任职时,朝廷颁布“盐法”,各县都在实行。而罗适以“此法不合江都”为由,没有实施。此“抗上”行为,人人为其担忧,罗适却说:“为国忧民为先,令职也,纵得罪,何憾?”罗适调离江都时,十里长街,万人相送。百姓建生祠于法华寺侧,请著名学士秦观撰写《罗君生祠记》,内有“学术有本,不通事务,风节凛然,国仕也”之句。

元祐期间,罗适任两浙提点刑狱,巡行浙东,到了黄岩县。当时黄岩县濒海,三分之二受海潮侵入,土地庳卤,70万余亩农田易旱易涝,90多条内河蜿蜒曲折,没有水闸。农民虽筑埭堰200余处,但埭堰造成上下之间争水,械斗时有发生;如果遇到山洪暴发、海潮上溢,则埭堰被毁,颗粒无收,民不聊生。

罗适巡视后,以渊博的治水经验,全盘安排水利计划。将位于要地的大堤改建水闸,使流水畅通,海潮受阻。据明万历《黄岩县志》载,罗适议建六闸,即紧靠县城的永宁江常丰、清混二闸。凡出内河船只,先启清闸,进入混闸后即闭清闸,再启混闸,放船入永宁江。进河船只,则反启两闸,以防潮水入内,清水外泄。还在永宁江支流西江中段建石湫闸,及沿海永丰、黄望、周洋三闸。这六闸是黄岩也是台州最早的水闸。从此,海潮受阻,河渠畅通,排灌两宜,黄岩“所出稻米甲于一州”,民谣称“黄岩熟,六县足”。

罗适在黄岩兴修水利之时,民贫无粮,为了安定人心,他来不及上奏朝廷即开常平仓贷助,然朝廷念他恤民为国,从轻处理,遂移京西北路提刑。到任后,罗适同样以修水利、劝农事为主政。为避免耕种荒地而引起的纠纷,他又用王安石的“方田法”,丈量土地,按土地肥瘠征收赋税,使朝廷连年增加田赋,皇帝赏之财物,适均不受,言:“此乃僚吏之功也。”

罗适在治平二年(1065)登第衣锦还乡时,其父母已双双去世。罗适呼天号地、悲痛欲绝,后写成长诗《慈母石》,深情地表达了他对至亲的爱。其中这样写道:“忆惜生我童稚时,家贫日逐图生资。父母衣我宁自寒,父母食我宁自饥。嗟哉我生命多蹇,少年不第第已晚。今日身为一命仕,双亲已逝掩荒郊。呜呼罔极思难报,于今赖有移忠孝。行当竭力事明君,庶可扬名酬双亲。”此诗,言情感慨,哀切动人,为千古绝唱。

元祐七年(1092),时任两浙提刑的罗适终于回到了阔别26年之久的故乡。在宁海县王爱山永乐寺,禹昭大师告知智贤师父已圆寂。应禹昭师所嘱,作《永乐院记》。同时见县城缺水,而大溪之水远离城区白白流走。罗适就以提刑身份发文征召,晓谕百姓,动员邑民改溪水从清泉山下流过,经南门外向东。罗适望着清澈的溪水绕飞凤山而过,就在山下筑晚年居住之所,即今溪南罗家村。

元符二年(1099)罗适76岁告老还乡,朝廷加封其为“朝散大夫”,服五品。还乡后,他仍念念不忘家乡的水利建设,如疏通城北淮河,重修桐山桥等。建中靖国元年(1101)农历八月十六他无疾而终,享年78岁。

罗适是我县首名杰出的政治家,水利学家。从政30余年来,先后调任十职,任过五个县的县令。任职期间,竭全力为民办实事,政绩卓著,尤其对古代的水利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而且还博览群书,学识渊博。五个府县为其生祠,或誉呼“罗青天”,或绘图像悬挂,这在台州乃至全国少见。南宋台州知府尤茅建“三老先生祠”,罗适居首位。明初方孝孺作《洪武宁海县志》称罗适为“循声茂绩、为吾宁有宋名家第一”。宋永嘉思想叶适称罗适为“浙学先何”、“理学先声”。清王棻称他为“台学源流。”歌颂他一生为民的高风亮节,为后人留下了不朽的典范。 清翰林章梫《谒乡先贤罗赤城先生墓》诗:“台人名世处公始,白屋孤寒 跻显仕。循吏归来家四明,思乡温序营故里”。清光绪二十九年创立海游小学时,尊罗适为“缑城学祖”。规定每年清明节全校师生去马家山祭扫罗适墓,由老师讲罗适渔樵耕读,为官清廉,为民造福等故事,勉励学生以先贤为榜样,做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为弘扬乡贤,保护古迹,1988年经三门县人民政府批准,罗适墓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中国书法协会主席启功为罗适纪念碑题字。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