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游街道的西南隅,有一村庄,山水相依,人文荟萃,宛如一颗乡村明珠,静候着人们去探寻,它便是下谢村。
据下谢《谢氏宗谱》记载,南宋时下谢先祖小四公(名谢聪孙),系朝奉郎谢奕信之孙,将仕郎、文学家谢在纲之子,因避乱从会稽迁至台州三门,先住珠岙石马,又迁沙岸,后移居下谢。因天台榧树村谢氏住处地势比这里高,故村名取为下谢。
下谢村有东、西两房宗祠。据宗谱记载,西房宗祠于明朝万历年间(约公元 1573 年)建成,其建筑构造精巧独特,飞檐斗拱高高翘起,梁上雕饰精美,彩绘绚丽,甚是豪华。而关于东房宗祠的建造情况,尚未找到相关记载。
两房宗祠台门处均有一副“父子尚书门第,叔侄宰相人家”的对联,正厅也都高悬“显荣褒大”“荆区江汉”“文魁”“进士”“登科”等匾额。
下谢人才辈出,代有贤达。宋时,茂才(秀才)谢丹三授迪功郎、任江山赣州府参军;南宋,进士谢宏道任国子监司业;元代,谢侍官至海道运粮上千户、武略将军;明代,谢宗钫任宫廷太医;清道光,岁进士谢元河;民国,秀才谢永朱响誉宁海,乡望甚高。
下谢不仅贤能汇聚,其自然风光亦是旖旎迷人。历史上林木葱郁,山清水秀,厚泽溪(珠游溪中游)秀竹千竿,古木参天,有近十棵高大古槠林立。厚泽溪上的丁步长五六十米,过去一直是往返县城的交通咽喉。
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为造下谢桥,下谢人锯倒村边的苦槠树与古沙朴筹集资金。九十年代后期为造小港公路,又挖倒一棵苦槠树。
如今位于村口的苦槠已是下谢仅存的古树了,高约22米,树冠近25米,树围8.4米,树龄千年。因岁月的漫长侵蚀,这棵苦槠的树身内部已中空,五六个孩童一同躲入树洞之中,仍觉宽绰自在。
下谢村的文化活动精彩纷呈,全村过半人会下象棋,有“象棋村”之称。如今,步入宗祠,时常能看到村民对弈的场景,他们或凝神静思,或落子如飞,举手投足间尽显对弈之乐、象棋之韵。
下谢渔灯更是下谢村的文化瑰宝。《谢氏宗谱》有载:“元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先祖谢侍公被御封为武略将军,于次年正月十三日到下谢庵头陀活佛前还愿,谢氏族人自编自演鲤鱼龙舞在活佛前拜礼,自此年年如是。”
下谢渔灯又称下谢鲤鱼龙灯,分黄、青两条龙灯,每条龙由16条鲤鱼组成,每条鲤鱼长为1米左右,串成长龙后犹如戏水之鱼。新春、元宵佳节,一盏盏精美的渔灯,似灵动的精灵,在夜色中穿梭游弋,村民们借由这渔灯表演,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憧憬。2011年,下谢渔灯入选第三批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如今的下谢村,历经美丽乡村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已趋完备,村级事务中心、文化广场、运动广场等一应俱全,为村民生活构筑起多元空间。
为有效改善村民的居住条件,30年未分宅基地的下谢村计划采用联立式、联排式、叠墅式住宅,着力推进居住生态价值实现,充分挖掘乡村旅游资源,盘活闲置用地,逐步打造成为集“生态宜居、特色农业、山水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乡村宜居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