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播放视频
据大横渡村《刘氏宗谱》记载,唐中期,刘氏始祖迁居横渡港北侧。另据《林氏宗谱》记载,林氏与刘氏同时迁居此地,居横渡港南侧。
此后,柳氏、金氏、郦氏、任氏等族人陆续迁居此地,村庄逐渐形成。因渡口比南面小横渡要宽一些,故取村名为大横渡。目前,村中姓氏多达33个,其中以郦姓的人数居多。
横渡街,自西向东横穿大横渡村,街宽达5米,长1000多米,古时曾是健跳通往亭旁的必经之路。
横渡街两旁的两层木制小楼,没有繁华雕琢,简单质朴。每逢二、七集市日,街道两旁商贩云集,叫卖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街道上,人们穿梭往来,或购物,或闲聊,或品尝美食,热闹非凡,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烟火味道。
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横渡街上设有供销社、粮站、药材收购站、食品公司、木材公司、医院、信用社、幼儿园、小学、中学、农业高中等。
2015年,横渡街还挖掘出大量韩瓶、残瓷及窑址。
横渡街西侧有一座西兴桥,建于南宋建炎庚戌年(1130年)。桥下溪水潺潺,桥旁有三棵树龄为800多年的古树,其中两株樟树、一株银杏。它们历经风雨沧桑,却依然郁郁葱葱。
沿着横渡街往东走,有一座“上国观光”的木制牌坊。这座牌坊是明嘉靖年间,皇帝钦赐给郦氏祖先郦骥的。
郦骥远行北上,到达京城时,见城门口贴着“招教太子书先生一名”的榜文,他认为自己学业不错便揭下皇榜,并被选中,从此进入皇宫教授太子。任期结束后,郦骥告老还乡,皇帝赐其一座木制牌坊——“上国观光”坊,文房四宝一套,丝织画像一幅,菜盆九只,酒碗八口,象牙筷子一副,八仙桌一张。从那时起,大横渡一带请客、过年、过节就形成了用九大碗的习俗,并流传至今。
“九大碗歌”
主人请我吃菜蔬,九碗摆得胜姑苏。
头碗肉块滴噜噜,二碗草鸡炖贝母。
三碗鲫鱼焖豆腐,四碗白虾沾沾醋。
五碗肉丸有只数,六碗鱼肉炖小火。
七碗鸡蛋白菜糊,八碗豆面第一素。
九碗洋芋黄咕咕,酒足饭饱一身酥!
桂桥岭位于大横渡村庄北侧的龙母山大峡谷里,岭头有一座白云庵,庵中立有古碑,碑上刻有“北通京城、南通闵省”,由此可见,桂桥岭曾经是一条官道,也是古代横渡、花桥等港南地区通往县城的必经要道。
桂桥岭中有三座古朴的石拱桥,周边奇岩怪石林立,山水瀑布相映成趣,宛如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卷。
大横渡村历史悠久,现存古建筑大多始建于清代中晚期。墙上石窗造型各异,或古朴典雅,或精巧别致,点缀在墙体之间。墙顶上的灰雕,更是凝聚了古代工匠的智慧与心血,以其精湛的技艺展现出大横渡村昔日的辉煌与荣耀。
千百年来,大横渡村村民“上山落海”,有着竹排筛绫落海、溪潭抲鱼的独特经历。这里更有着流传千年的拉蟹高手,据村民介绍,拉蟹拉的是红钳蟹,需要使用特制的工具,将其用力抛出去再迅速拉回来,通常一个潮头下来,能拉大约5公斤左右的红钳蟹。这些拉到的红钳蟹,村民们一般蒸烧或者捣成蟹酱食用,别有一番独特的风味。
大横渡村人文底蕴深厚,物产丰富,村内有一片千亩稻田,每当秋收时节,金黄的稻穗在阳光下闪耀着璀璨的光芒,仿佛一片金色的海洋。
稻田边上有一座造型独特的横渡美术馆,视野开阔,通透明亮,设有展览厅、露天观景台和咖啡书吧等,馆外还放置着一件镇馆宝物——树化石。
这方田间地头的艺术和美景完美融合,每年都能吸引不少人前来“打卡”,让原本宁静的村落变得热闹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