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农业农村局县落实“科技强农、机械强农”战略,对传统杨梅产业进行大棚设施化改造,并不断优化提升大棚杨梅促早栽培技术、示范推广绿色高效种植模式,借助先进科技和机械装备的集成,促成杨梅产业设施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展“三级跳”。 一是政策加持助推设施化改造。出台特色产业培育扶持政策,推广杨梅设施栽培,规定对新建连栋钢架大棚成片面积6亩以上的给予每亩1万元的补助;对新建杨梅防虫网栽培10株以上的,给予每株100元的补助。近三年来累计投入杨梅产业补助资金300余万元,发展大棚设施杨梅面积150亩。经设施化改造的大棚杨梅品质效益双提升,成熟期比露天杨梅提早15-20天、采摘期延长 15天以上,商品果率提高了40%,亩产量达2100斤,亩产值达4.57万元,产量和产值分别是露天栽培的1.9倍、4.6倍,实现优质、高产、增效。
二是试点先行引领智能化提升。在全县大棚设施栽培的杨梅生产基地中,选取三门县松门杨梅专业合作社、三门县龙潭岙水果专业合作社、三门县鑫绿源果木有限公司三个为试点,首创实施大棚杨梅双膜加温促早栽培技术,改单膜大棚为双膜覆盖,并在大棚内增设数字化智能温控系统、电动卷膜机、温湿度传感装置及加温设施,通过双膜覆盖保温、智能装备控温、人工设备加温,进一步优化杨梅生长环境,更好地调控杨梅的生长和结果,实现品质效益双提升。目前,已推广试点面积50余亩,采用双膜加温促早栽培技术的杨梅亩均产量达3000斤,亩产值达20-30万元, 是单膜大棚栽培效益的3-5倍,并且优果率提升15%、上市时间提早15-20天。 三是产研合作驱动绿色化转型。积极对接科研单位,以浙江省农科院、上海市农科院农业生物基因中心、三门县果树特产推广总站为技术依托,建立特色农业技术研发体系和专家合作服务机制,形成“科研试验基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一地一站一体”链条式推广模式,实行“远程+实地+定期”的全生育期跟踪指导和技术培训。共投入资金100余万元,建立大棚杨梅种植技术试验基地76亩,设立专家工作室5个、配备试验检测室、培训室8间,实施病虫害优化防治、大棚自动温控、湿度调控、果园生草栽培等绿色高效生产技术攻关项目7个,常年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5000余人次。通过“产学研推”促进技术创新和成果孵化,形成了以东魁和荸荠种大棚杨梅为主的优质、高产绿色种植模式,带动农户从传统种植方式向现代高品质绿色发展转型。目前,该县建成浙江省高品质绿色示范基地3家、创建台州市高质量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家,有6家杨梅种植专业合作社获得绿色食品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