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五年,是我县开创滨海经济新时代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崛起、赶超发达地区的攻坚阶段。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和当前我县所处的历史阶段,三门的发展正面临着重大机遇和有利条件。一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近期不会改变,国内产业结构正在加速升级,区域统筹发展力度不断增强,发达地区资金外溢、产业转移的趋势更加明显。特别是随着长三角地区协作机制的建立和基础设施一体化的推进,以上海为中心的产业辐射和要素扩散不断增强,为我县更快地融入现代经济体系,在更大范围内分享资本、技术、资源和市场,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二是今后五年是我县由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迈进的关键时期,在投资扩张和产业结构升级双重推动下,经济快速发展的总体态势仍将延续。“三港三城”战略的深入实施、核电等大项目的强力拉动、海洋资源的不断开发,都将推动我县经济高位运行。三门县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开创“滨海经济新时代”的宏伟目标,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全县上下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增强,思发展、谋发展、促发展的热情进一步高涨,这将为我县加快崛起提供不竭的动力。为此,我们要善于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趋利避害,勇于进取,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今后五年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到2011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45亿元,年均增长17.5%;财政总收入16亿元,年均增长1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2亿元,年均增长20%;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到8.6:58.3:33.1;外贸自营进出口总额4.2亿美元,年均增长18%;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3400元,年均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8930元,年均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
今后五年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县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加快崛起、打造台州新的经济增长极、开创滨海经济新时代的奋斗目标,继续深入实施“三港三城”战略,坚持一个统领,构建三大格局,落实五项任务,加速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不断提升区域软实力,努力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新三门。
坚持一个统领:就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
构建三大格局:一是构建一个经济总量较大、运行质量较高、综合实力较强的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二是构建一个宜商、宜居、宜游、宜创业的城市发展新格局;三是构建一个和谐、协调、均衡的社会发展新格局。
落实五项任务:一是打造滨海经济强县,二是壮大经济总量,三是提升经济质量,四是推进城乡一体化,五是构建和谐社会。
一、坚持陆海联动,打造滨海经济强县
海洋是三门经济发展的优势所在,也是三门加快崛起的潜力所在,更是三门发展的希望所在。向海洋要资源,向海洋要空间,向海洋要产业,这是三门今后发展的战略选择。必须要充分发挥我县海岸线漫长、海洋资源丰富、港口条件良好的优势,坚持以“三港三城”为依托,港城联动、陆海一体、梯次推进,加快实现陆海经济一体化,建设滨海经济强县。
完善海洋经济规划体系。编制海洋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制订港口海运业、临港工业、海洋旅游业、海洋渔业、海洋新兴产业等专项产业规划,以及与海洋功能区规划定位相适应的环境保护规划,明确主要海域、海岛、沿海岸线、五大港湾等重点发展区域的空间布局和发展方向,逐步形成以海洋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为核心,其它各类专项规划为辅助的规划体系。
构建临港产业新格局。把“三港三城”作为临港产业发展的主战场,全面协调发展各类临港产业,提高临港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做足海洋资源文章,完善综合交通、电力、供水等重大基础设施配套功能,大力发展新型临港工业,重点打造能源基地、船舶修造基地、重化工业基地,促进产业集群优化升级,使临港工业成为三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突破口。继续扶持发展海洋渔业,推进海洋、海岛、海滨等特色旅游景点建设。深度开发海洋资源,加快培育海洋休闲食品、海洋医药、海洋清洁能源等新兴产业。
加快港口开发建设。发展临港产业,港口开发是前提。编制实施健跳港开发总体规划和岸线利用总体规划,加快健跳深水港开发建设,积极申报国家三类开放口岸。加大港口建设投入,完成健跳5000吨级多用途码头陆域工程,积极推进万吨级码头建设。实施健跳港口外移计划,提高岸线资源利用效益,不断提升港口功能。加快旗门港开发步伐,完善港口基础设施,大力发展港口物流业。
二、立足内育外引,壮大经济总量
三门经济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树立“大发展、快速度”理念,大力实施增量推动战略,集中有限资源,加快发展速度,力求总量迅速扩张。
切实加快工业化步伐。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扎实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到2011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40亿元,年均增长26%。编制和实施全县产业发展规划,科学规划生产力布局。加快推进环海游港、健跳港、浦坝港三大工业区块建设,打造高枧—珠岙橡塑制品特色产业长廊,形成“三区一廊”的工业空间格局。坚持“扶大育小”双轮驱动,在扶持“顶天立地”大企业的同时,注重培育“铺天盖地”中小企业。实施重点骨干企业“腾飞”计划,引导“586”工程企业明确发展定位,谋划发展战略,尽快壮大规模和实力。实施“成长”计划,引导中小企业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资产为纽带,抱团成块,打造“联合舰队”,增强行业整体竞争力。积极实施“春苗”计划,引导和鼓励民间闲资投资兴业,大力发展面广量大惠及千家万户的个体私营企业。认真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做优外贸、做大外资、做亮外经,推动外向型经济向高层次、宽领域、纵深化方向发展。强化招商引资“一号工程”不动摇,注重选商,大力引进具有重大辐射带动作用的大项目、大企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一步壮大工业经济总量。
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坚持以工业理念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到2011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6亿元,年均增长2.5%。编制全县农业发展规划,稳定粮食生产,加强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形成沿海20万亩水产、平原10万亩瓜菜、山区10万亩茶果、城郊100万羽畜禽的产业梯度分布格局。继续实施“强龙兴农”工程,培育25家农业龙头企业和50家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企互动、产销对接,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检验检测和绿色认证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物质装备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推进科技兴农战略,深入实施“种子种苗”工程、“农民信箱”工程,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制改革,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
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以工业发展和人口集聚为依托,不断拓展领域,促进服务业整体发展,到2011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48亿元,年均增长14%。充分挖掘传统饮食文化,凸显海鲜菜肴特色,制定实施餐饮业区域发展战略,全面繁荣餐饮市场,打响“吃在三门”品牌。大力发展旅游业,立足“海上仙子国”主题,加大品牌策划和宣传推介力度,加快蛇蟠岛、多宝讲寺、亭旁起义纪念地、湫水大峡谷等景区开发,推进“农家乐”等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形成“一带四区”的特色旅游发展格局,打响“游在三门”品牌。努力提升传统优势服务业,重点加快商贸设施和商贸服务中心建设。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信息、技术咨询和法律服务等生产型服务业,加快培育房地产、物流配送、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
三、转变增长方式,提升经济质量
提升质量是今后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和必然趋势。要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积极推进自主创新,不断增强县域经济竞争力。
努力培育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一种有效的区域发展战略,也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主要途径。要依托已有的产业基础,着力形成3+3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改造提升橡胶、机电、工艺品、医化等四大传统支柱产业,形成橡胶、机电、工艺品3个产业集群。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电力能源、船舶、模具、汽摩配、整车制造等成长型产业,培育形成船舶、模具、汽车及配件3个产业集群。通过产业集群化发展,拉长产业链,做大产业规模,形成专业化特色明显、产业链体系完整、企业集聚效应显著的区域特色经济。
全力加大工业性投入。要把加大工业性投入作为加快速度、做大总量、优化结构的重要动力,每年工业性投入增长速度不低于20%,累计总投入在150亿元以上。引导企业优化投资结构,拓宽融资渠道,为工业发展创实绩作贡献。建立县重点工业性投资项目库,每年筛选一批能够产生较大经济效益的项目,千方百计加快建设进度,切实提高项目的落地率、开工率、投产率。继续深化“两年”活动,大力优化企业投资发展环境,帮助企业解决投资发展中的实际困难。
着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建设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以“586”工程企业为龙头,鼓励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和研发中心,增强企业的原始创新能力。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大力引进先进适用技术和人才,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实施质量和品牌战略,引导企业树品牌、创名牌,培育中国名牌产品2个、国家免检产品3个、浙江名牌产品5个。引导企业主增强市场主体意识,创新企业管理机制,不断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资源节约和再生利用为突破口,推行清洁生产和节能降耗,发展环保型产业。开展节约型企业、节约型机关、节约型单位创建活动,逐步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和利用体系。构建企业、园区和社会三个层面的循环经济框架,依法开展清洁生产强制审核,培育发展一批清洁生产企业。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积极盘活存量土地,鼓励建设多层厂房,提高单位土地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
四、坚持统筹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
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要坚持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城乡互动”的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
加快推进城市建设。按照“安居乐业城美人和”的要求,科学优化城市布局,做美城市环境,创建宜居城市,打响“住在三门”品牌。全面提高规划水平,抓紧编制和完善县域规划、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突出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时代性。坚持以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积极推进“三城”建设,加速形成组团式城市发展格局。滨海新城要高标准完成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努力打造功能优化、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的滨海新城。全面完成大湖塘、工业园区、西区建设,切实加快老城区改造步伐,完善功能,改善人居环境。华东电力城要充分发挥港口资源优势,依托临港产业,加快集镇建设步伐,培育成为现代港口新城。沿海工业城要全面完成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建成环保型现代化工业新城。加大各集镇建设力度,整合各类要素资源,形成特色明显、功能完善的城镇体系。
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完成甬台温铁路三门段、74省道健跳至三角塘段改建工程,建成火车站场和客运中心,完成海游至沙柳、亭旁至坝头公路改造,动工建设沿海高速三门段、火车站场连接线,做好岭枫公路拓宽改造、海健公路景观带建设,形成三条高速公路纵横相连、一级公路连通三城、高速铁路贯穿全境的大交通格局。新建220KV变电所1座,新建和改造110KV变电所5座,形成以2个220KV变电所为支撑、8个110KV变电所为骨架的电网结构。加快三门核电一期建设,争取第二核电动工建设,力争火电等其它电源项目落户建设。高度重视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建成佃石水库、白溪地下水库,动工建设西陈水库,实施海游港整治工程,启动河道防洪坝标准化建设。建成县城和沿海工业城污水处理厂,完成大白溪水库工程的前期工作,完善全县给排水网络。
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中央提出的“二十字”要求,以项目化为抓手,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完善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以及配套规划,形成科学合理的规划体系。以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着力推进村庄建设整治,建成示范村15个、整治村100个,完善农村垃圾“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体系。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培训农村劳动力5万人,转移就业1万人。继续实施“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加快欠发达乡镇的发展步伐。积极发展教育、卫生、文体、社保等农村公共事业,逐步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村务财务公开制度,提高民主管理水平。倡导移风易俗,形成科学健康、文明向上的农村新风貌。
五、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要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价值标准,更加注重公正公平,更加注重安定团结,构建和谐稳定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着力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加强科学普及和科技服务工作,提高全民科学素养。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建立健全爱才、聚才、用才、留才的新机制。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巩固提高十五年基础教育水平。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事业,培育三门湾特色文化。加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实施“农民健康”工程,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贯彻计划生育政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着力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加快广播电视模转数进程,不断提高数字化水平。
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牢固树立“亲民”理念,关心社会弱势群体,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建立健全城乡统筹的就业政策,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加大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的资金投入,进一步扩大养老、工伤、医疗、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险覆盖面,完善农村居民住院医疗保障制度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城镇“三无”人员和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以及教育、医疗、住房等社会救助制度。鼓励社会募捐,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重视和关心老龄事业,抓好托老中心筹备工作。扎实推进生态县建设,强化环境污染整治,重点抓好环海游港区域化工行业综合整治,切实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切实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广泛发扬民主,完善“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的决策机制,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积极推进“平安三门”建设,全面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进一步完善“大调解”机制,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立完善公共安全监测预警和应急救援体系,坚决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和突发性事故的发生。健全安全生产监管机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大力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提高监管水平。全面推进普法教育,切实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法治意识。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做好双拥、民兵、预备役部队和人民防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