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县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2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抓住宏观经济环境改善和加入WTO的有利时机,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努力促进出口,扩大国内市场占有率,全县经济持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显著成绩。
一、综 合
2002年,我县国民经济呈现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经济效益保持较高水平,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继续扩大,消费品市场需求旺盛,出口高速增长,财政收入增势强劲,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
据统计,2002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9.7亿元,比上年增长15.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2亿元,增长8.0%;第二产业增加值12.7亿元,增长19.8%;第三产业增加值8.8亿元,增长18.7%。第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0.5∶41.8∶27.7调整为27.6∶42.9∶29.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7407元,比上年增长15.8%。
二、农 业
全县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紧紧围绕提前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总目标,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中心,积极推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农业产业化水平稳步提高,农村经济保持稳定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7亿元,比上年增长10.0%。
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县实现农业产值4.3亿元,比上年下降4.6%。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缩减到17.5千公顷,降幅达17.8%。其中早稻减幅尤为突出,全年早稻种植面积为0.7千公顷,比上年下降71.7%,早稻减少的面积占整个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减少量的近五成。与此同时,果用瓜、蔬菜、花卉苗木等经济作物播种面积继续扩大,农业主导产业优势进一步增强。全年经济作物总播种面积10.7千公顷,比上年增长29.9%,其中果用瓜种植面积1.6千公顷,增长4.3%。全年粮食作物和非粮食作物的种植比由2001年的72∶28调整为2002年的62∶38。
林业生产朝生态公益林和经济林方向发展。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411公顷,林木抚育1547公顷,封山育林8733公顷,四旁植树32万株。绿色通道建设步伐加快,新增通道绿化56.8公里。
畜牧业生产基本稳定。年末生猪存栏7.5万头,比上年增长0.9%,年内出栏生猪7.7万头,增长4.5%;家禽年末总存栏61.0万只,增长1.6%,年内出栏家禽60.0万只,增长9.5%;全年肉类总产量8460吨,比上年增长6.5%;禽蛋总产量4657吨,增长40.1%。
渔业生产继续快速发展。全年水产品总产量达18.2万吨,比上年增长13.6%。其中海水养殖产量15.5万吨,增长15.1%;淡水养殖产量1.0万吨,增长21.5%。全县水产养殖面积26.0万亩,增长8.2%。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花鼓漫、县工业园区、沙柳旗门南塘等高标准海塘建设顺利开展,病危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得到进一步重视且正逐步铺开。全年农田水利建设投放劳动积累工242万工日,完成土石方250万立方米。完成河道疏浚39.4公里,整治6.9公里。年末全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4.6万千瓦,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7016吨,全年通过围垦海涂、土地整理等新增有效耕地3588亩。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2002年,我县按照“抓园区谋集聚,抓引进求增量,抓改革活机制,抓改造促提升”的总体思路,以抓四大支柱行业技术改造为突破口,加大工业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力度,致力于扶优扶强,完善政策,提高服务水平,坚定不移地加快工业化步伐,努力推动工业经济再上新台阶。2002年,全县完成工业增加值10.7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其中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增加值4.6亿元,增长24.6%。
工业做大政策效应明显,优势行业、优势企业的发展势头较好。统计数据显示,规模以上企业凭着生产规模、产品质量、品牌形象等方面的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容易抢占市场份额。2002年列入统计的54家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9.3亿元,比上年增长22.9%。其中,产值超1000万元的企业有34家,实现产值18.1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3.5%;超亿元的企业有6家,比上年增加2家,实现产值11.3亿元,比上年增长30.8%。经过几年的政府扶持培育,产业结构调整,我县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大竞争优势的行业、企业。三维橡胶、奋飞橡塑、同步带厂等橡胶行业领先的重点骨干企业脱颖而出。全年橡胶制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5亿元,比上年增长34.7%。正明、解氏、三化、经纬、康宁等医药化工行业的企业亦有不俗表现。
工业经济效益保持较高水平。全县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全年实现利税2.3亿元,比上年增长37.2%,其中利润1.4亿元,增长45.8%。列入省考核的十一项经济效益指标综合得分为205.4分,比上年提高10.2分,居全市第五位。其中,总资产贡献率、成本费用利润率为16.6%和7.94%,分别比上年提高2.31和1.08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次数为2.05次/年,比上年加快0.21次;全员劳动生产率40700元/人,提高1.6%;产品销售率为95.78%,提高3.36个百分点;亏损率为2.00%,下降0.51个百分点。
建筑业生产继续增长。2002年全县共完成建筑业增加值2.1亿元,比上年增长33.4%。全县13家资质四级以上建筑施工企业完成产值8.5亿元,比上年增长30.1%;实现利税0.7亿元,增长61.9%;全员劳动生产率95088元/人,提高24.1%;施工房屋面积103.4万平方米,竣工面积53.0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2002年全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1亿元,比上年增长42.2%。其中全社会更新改造投资4.0亿元,增长41.6%。分投资主体看,国有等单位投资5.4亿元,增长81.5%;集体经济投资3.5亿元,增长38.1%;城乡私人投资1.3亿元,减少22.1%。在国有等单位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4.2亿元,比上年增长76.9%,更新改造投资0.7亿元,增长16.2%。房地产开发有较大突破。全年完成投资额达0.5亿元,商品房销售和预售面积分别达1.4和8.5万平方米。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我县以举办青蟹节为契机,紧紧抓住能迅速提升城市形象的重点工程,开展“显山露水,理山治水”工作,美化城市环境。2002年,完成蟠龙公园第一期、滨江公园、光明路降坡拓宽和县城入城口形象工程等建设。大湖塘新区建设已拉开,城区框架不断完善,形象日益丰满。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岭枫公路建成通车,主楼高15层的县医院医疗综合大楼于2002年8月份主体结顶,总投资5亿元的浙江三门核电工程(四通一平)已完成23.0%,黄金坦至三角塘公路改建工程进展顺利。
五、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继续发展。全年完成客运量656万人,客运周转量47033万人公里,与上年基本持平;货运量314万吨,货运周转量55040万吨公里,分别增长12.1%和26.7%;港口吞吐量15万吨,增长50.0%。年末拥有各种客货运汽车2260辆,比上年增长35.9%,货船58艘,增长45.0%。
邮电通信业持续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44亿元,比上年增长21.6%。年末固定电话(包括小灵通)交换机总容量11.5万门,全年新增固定电话用户16559户,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74286户,比上年末增长28.7%。年末全县移动电话用户达68818户,比上年末增长34.2%。固定电话普及率由上年末的14.4部/百人提高到18.5部/百人;年末每百人拥有移动电话17.2部,比上年末增加4.3部。年末全县国际互联网用户达8819户,比上年末增长78.2%。
六、内外贸易和旅游业
消费品市场销售持续旺盛。2002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9亿元,比上年增长20.3%,增幅高出全市平均水平5.1个百分点,居全市第一位。其中县城消费品零售额4.6亿元,增长23.2%;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2.3亿元,增长14.8%。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观念的转变,外出就餐在城镇成为时尚,餐饮业有较佳的表现,全年完成零售额1.0亿元,比上年增长21.3%。城镇居民消费层次有所提升,通讯器材、家具、健身器材和电脑等消费品成为消费热点。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继续扩大,全年商品成交额4.9亿元,增长11.1%。
外贸出口高速增长,引进外资有较大突破。2002年,全县实现全社会出口交货值9.1亿元,比上年增长51.5%。新批自营进出口经营权企业13家,年末全县拥有自营进出口经营权企业达22家。据海关统计,全县自营出口总额2631万美元,增长91.2%,其中三资企业和生产企业自营出口额为1154万美元和1316万美元,分别增长36.9%和146.9%。全年共引进外资项目11个,比上年增加8个,协议利用外资1252万美元,增长18.6倍,实际利用外资191万美元,增长5.8倍。
旅游资源开发力度加大。充分远用市场化手段,积极拓宽融资渠道,蛇蟠岛、木杓沙滩、龙母山等景点得到进一步开发。
七、金融和保险
金融运行态势良好,对经济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2.32亿元,比上年新增4.66亿元,增长26.4%。其中企业存款余额7.08亿元,新增1.42亿元,增长25.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2.19亿元,新增1.95亿元,增长19.0%。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7.35亿元,新增5.54亿元,增幅高达47.0%,高出存款余额增幅20.6个百分点,存贷比由上年末的66.8%提高到77.7%,为近几年的最高水平。从贷款投向看,主要集中在农业贷款、工业贷款、基本建设贷款和个人消费贷款上,分别新增1.02亿、1.18亿、1.95亿和0.98亿,占新增贷款的比重为18.4%、21.3%、35.2%和17.7%。
保险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全年参加财产保险的企业单位73户,家庭2059户,责任险102户,机动车辆险9452户,人身险承保人数67660人。全年承保额46.9亿元,保费收入5498万元,比上年增长16.2%;支付已决赔款及给付1533万元,增长9.9%。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迅速发展。全年开展科研项目131项,其中国家立项项目4项,省立项项目40项,国家级星火项目2项,省级星火项目1项。省级新产品鉴定13只。上报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上报市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
质量、标准化、计量工作继续加强。2002年,我县制定了传统特色农产品“三门湾锯缘青蟹”标准,填补了国内外青蟹标准空白,出台了无公害三门密梨、无公害甘薯粉丝、无公害绿芦笋等3个系列地方标准和三门县农业标准化实施意见,制定、备案了25个企业标准;代码换发证418家,IC卡发放377家,出口企业电子口岸代码资格审核确认10家;条码新增5家,复审6家;日常周期检定计量器具1180台(件),强制检定计量器具1670台(件),分别比上年增长30.0%和15.0%。同时,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和后处理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质量管理工作进一步深化,打假治劣工作成效显著,安全监察工作也不断加强。在政府部门的倡导帮助下,广大企业积极申报名牌产品,“三维”牌普通V带、“三门”牌变压器、三门湾锯缘青蟹获得“浙江名牌产品”称号;三门湾工艺有限公司的“红鸵鸟”牌汽车坐垫、座套,亚达公司的“亚达”牌遮阳篷获得“台州市名牌产品”称号。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基础教育得到巩固提高。学龄人口7~12周岁儿童入学率达100%,13~15周岁少年入学率95.3%,三类残疾适龄儿童入学率91.0%。初中巩固率99.4%,17周岁少年初中完成率94.3%,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79.5%。高中段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县有普通高中7所,招生数3391人,在校生数7682人,分别比上年增加819人和1781人。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比例达78.3%,比上年提高13.3个百分点。学前教育得到重视。幼儿园在园幼儿5924人,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由上年的41.4%提高到58.0%。教育质量稳步提高,高考、中考均创历史最好成绩。2002年全县高考上线人数1471人,上线率达82.2%,比上年提高7个百分点;中考600分以上人数达1028人,比上年提高193.7%。学生参加市级以上各类竞赛成绩良好,有4名学生分获全国高、初中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一等奖,1名学生代表我省参加全国读书演讲比赛荣获一等奖。师资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教师学历合格率有较大幅度提高。初中、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2.5%、69.9%和69.9%,分别比上年提高7.7、8.3和16.7个百分点。小学、初中专任教师高学历比例分别达22.1%和17.3%。
九、文体和卫生
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全年举行各类文艺活动17次,展览8次。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电影公司、越剧团等单位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开展了喜闻乐见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城乡人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文艺作品硕果累累。我县创作、表演的许多作品和节目,在市级以上的比赛和展览中获奖。其中郦力在全国第十届青年歌手大奖赛上获业余组银屏奖;三门中学琵琶合奏《金蛇狂舞》获台州市八届中学生文艺会演二等奖。
体育事业全面发展。全民健身活动蔚然成风,以全民健身月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各体育协会的作用,积极开展了羽毛球、乒乓球、篮球、象棋、围棋、桥牌、太极拳、健美操等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并成功举办了第十五届“振兴杯”乒乓球大奖赛,承办了台州市第一届拳击对抗赛。竞技体育再创佳绩。我县有四名选手获省运会拳击比赛资格。农民选手俞云涛在云南举行的全国农民运动会上荣获中国象棋冠军;章文在广东举行的全国拳击分区赛上荣获冠军。在2002年的十二届省运会上,我县体育健儿取得金牌0.5枚,银牌1枚,铜牌5枚的成绩。
广播电视事业取得新进展。全年新发展有线电视用户1.5万户,有线电视通村率达100.0%,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97.0%和98.0%,有线广播电视网络总长度达到3804公里。全年制作广播节目1032小时、电视节目615小时;三门人民广播电台共播出《三门新闻》365期3424条,三门电视台播出《三门新闻》270期2519条、《社会纵横》49期。广播稿件、电视新闻被中央台录用19条、省台录用575条,有4篇电视作品获市级奖。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年末全县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50家,实际开放床位540张。全县拥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828人,其中执业医生和执业助理医生494人。妇幼保健工作有新的进展。2002年全县共筛选高危孕产妇2285例,筛选率达54.9%,高危住院分娩率达100%。7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达87.7%,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仅为9.6‰和10.3‰。全县有2181人次参加无偿献血,无偿献血率达100%。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有新的突破。我县按照《浙江省25个经济欠发达县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制订了《三门县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2002~2005)》和《三门县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实施意见》,并在海游、健跳、亭旁、小雄、沿赤等5个乡镇进行试点。5个试点乡镇共建立5个服务中心、12个服务站、3.1万份健康档案。农村卫生状况继续改善,全县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2.6%,卫生厕所覆盖率达47.5%。
十、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全面推进。相继制定了《三门县城南水厂和亭旁溪水系合格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暂行办法》、《三门县城烟尘控制区管理办法》、《三门县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管理办法》和《三门县城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加强了对水、气、固废和噪声环境的管理。全年完成了县城南水厂合格饮用水源保护区建设,6家电镀企业的再达标治理,5家化工企业的排污口规范化、工艺废气回收、危险固废的安全处置,建成12家企业的在线监测、监控信息系统,实现远程动态监督;完成了20家规模较大饮食业的油烟整治,创建了70平方公里的县城烟控区,关闭了72家小橡塑桶企业,完成了上三线高速公路两侧烟控区的创建工作;全面实施了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实施了许可证制度;创建了县城噪声达标区7.5平方公里,占县城总体面积75%。环境法制建设得到加强。年内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为100%,环保“三同时”执行率为100%;全年共受理各种污染投诉220件,调处215件,调处率达98%以上。同时,开展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遏制污染反弹专项整治活动,全年共处罚了16家企业。全面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全年共受理各类破坏森林和野生动物案件179起,查处179起,打击和处理各类违法犯罪人员180人。全年共发生森林火灾8起,火警2起,受害率0.73‰。
十一、人口、就业和人民生活
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年末全县人口40.1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97万人。全年共出生4695人,死亡2390人,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分别为11.71‰和5.96‰,人口自然增长率5.75‰。计划生育率97.38%。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年末全县城镇职工1.25万人,城乡个体私营从业人员4.65万人。再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年末全县有各类职业介绍机构6个,介绍就业人员510人。年末城镇实有登记失业人员87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
社会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年末全县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职工人数达14728人,离退休人员达3898人,分别新增2246人和330人;参加工伤保险为5033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1500人。全年征缴养老保险费3938.4万元,支付养老金3785.4万元;征缴失业保险费117.1万元,发放失业保险金10.6万元。至2002年底,全县农村参加养老保险人数达1.96万人。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全县共有社会福利机构14个,床位196张,收养72人。全年城乡有3666人得到国家救济,其中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济的有3070人。全县共投入保障资金400万元。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2002年,全县城镇集体以上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19656元,比上年增长23.4%。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30元,增长7.0%。
注:公报中国内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值)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