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鼓岛位于海润街道,南北介于海游港与正屿港之间。说起它的名字,颇有一番趣味。花鼓岛附近海涂曾盛产“虾蛄”,经围涂筑塘后,即以“虾蛄”名岛,“虾蛄漫”名塘。在三门方言中,“虾蛄”与“花鼓”同音,后被称为“花鼓岛”。
岛上原有正屿与涛头两个村民委员会,2018年8月,行政村规模调整,涛头村、正屿村合并为新的涛头村。
涛头村有大涛、小涛两个自然村。最初叫 “桃头”,因山上种满野桃而得名,后演变为“涛头”。最早迁居至此的是葛岙王姓,距今约300年,历经十三代繁衍生息,成为村中重要的姓氏族群。
200年前,畲族雷姓从白水洋迁入。此后,来自小蒲的林姓、善岙杨的杨姓也先后在此定居。如今,涛头村人口近2000人,其中畲族占比10%,素有“中国海上畲乡”之称。
正屿村位于正屿山下,因山脉形似饭蒸,阴雨天气常雾气腾腾,故早年人们称之为“蒸屿”,后演化为“正屿”。
据《柳氏宗谱》记载:福建莆田柳敬亭乘小船来岛上定居,至今已有十三代,约有300年历史。
据清释起立《广润重兴记略》记载:“兴宁间有昙猷禅师,少苦行习禅观,尝乘枫槎游溟渤,从南海游入正屿,西望石城,山顶瑞云凝盖。”昙猷东游为这个村庄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历史上,涛头山、正屿山四面环海,进出村庄需跋涉海涂,往往一身泥浆,费时费力。随着村落发展,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尖锐,人们为了生存,开始向大海要地,围垦滩涂。
据民国版《台州府志》记载,清朝即有人在岛上围垦,那时除了本村人,下洋李、小蒲、善岙杨、下枫坑、上枫坑等村也纷纷到此围垦滩涂。
1966年,悬渚、葛岙、蒲西、头岙、南溪5个公社34个大队联合围垦花鼓漫塘,面积达4000亩。至1969年,围塘工程完工,将涛头山、正屿山、连槌山3个小岛连成一个岛,命名为花鼓岛,为全县仅次于蛇蟠岛的第二大岛。自塘围成之日起,村民也结束了出门涉泥涂的历史。
1970年至1979年,1981年至1985年又分别围塘,使花鼓漫塘、涛头塘和友谊塘连成一条塘线,面积达4.7平方公里,总长13250米。
2003年开始高标准海塘建设,工程标准为50年一遇防潮标准,设计高潮位5.92米,2004年完工。2008年7月,晏站涂围涂工程建设完工,并于2009年12月通过竣工验收,自此花鼓岛与滨海科技城连成一片。
昔日的涛头村,世代以种植和滩涂讨小海为主。每到棉花吐絮季节,滔滔海水常仗着台风的淫威施虐,吞没丰收在望的棉地,甚至漫进房舍。
1997年,百年一遇的11号强台风将涛头全村百姓围困6个昼夜,海水倒灌后的耕地也因盐碱度过高无法耕种。
在困境面前,涛头村在全县率先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全村373户,325户按下红手印,同意实施“种改养”,创出了闻名的“涛头模式”。
当晨光吻上滩涂,东海之滨的传奇迎着海风上演。近些年,涛头村以生态混养拓多元销路,借“一带一路”启动跨国养殖,小海鲜出口远销海外受青睐。
弄潮儿向涛头立,昔日“赶小海”的谋生技艺,今朝翻涌成亿元经济浪头。
如今的涛头,又成了文旅“新宠”。
在滩涂上开“盲盒”,是礁石下藏着挥螯的螃蟹,是淤泥中埋着肥美的蛏子,是石块上镶着肥腴的牡蛎,又或是大角螺、海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