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以来,县科技局在县委县政府坚强领导下,围绕科创体系建设、区域协同创新、指标争先进位等重点任务,实干为先,奋力拼搏,取得了一定成绩。现将相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今年以来的工作成效
(一)县域科技创新水平有提升
根据最新公布的《2023 年度浙江省县(市、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我县科技创新指数列省60位,较2022年上升9位,回升到2021年水平。其中科技投入、技术创新、科技产出、转型升级、创新环境分别排在全省第46、46、53、39、81位。在科技创新指数评价的5个二级指标中,近三年我县的创新环境指数均排位省80名左右,严重拖累我县总体排位。创新环境(共20分)涉及6个指标,包括“地方财政科技投入(8分)”“科普活动经费(2分)”“高企所得税优惠额(3分)”“研发费加计扣除产生的所得税优惠额(3分)”“外国高端人才(1分)”“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分)”,2023年我县分别排位省87位、81位、73位、57位、73位、74位。
今年以来,我县科技创新各项指标继续保持进步。
1.2023年全社会R&D占GDP比重。2023年全社会R&D经费8.51亿元,占GDP比重2.43%(台州第六),其中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8.08亿元。下一步,我们将在提升科技统计年报质量上下功夫,同时加强与省、市部门沟通,努力提升R&D经费转化率。
2.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1-10月完成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11.77亿元、同比增长6.7%(全市第7),占营业收入比重2.8%(全市第8);其中规上制造业研发10.9亿元、同比增长17.8%(全市第2),占比3.37%(全市第4)。
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今年,三门的电力行业增加值率从50%下调至38.1%(三门核电、台二电厂均为高企,两电增加值约占全县高新增加值的50%)。受其影响,我县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从去年年底的73.6%下降至目前的69.5%(全市第7)。维泰、新洲、铭飞等21家暂未纳入高新增加值统计口径的企业,今年新申报高企有望通过,我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将在12月份提升5个百分点,达到74%以上。
4.高新技术产业投资。1-10月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5.9%(全市第4),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16.1%(全市第4)。其中,冲锋衣科创园项目(创新强基)完成投资3.1亿元,年度目标完成率全省第2。
5.创新主体培育。推荐上报高企34家(全部通过专家评审),新培育省科技型中小企业62家,年度目标完成率均居全市第一。
(二)持续推进“六个一”科创体系建设
积极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科技创新“六个一”体系建设的相关要求,不断落实大院名校招引,积极推进产业创新协会组建。一是落实“一产业一高校”。聚焦橡塑和汽摩配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对接浙江工业大学和浙大台州研究院,推进二期合作;持续跟进在合作高校的考核管理,完成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中国计量大学等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年度运行绩效考核;推进南科大台州研究院三门技术转移中心落地运行,推进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三门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建设,完成合作协议拟定。二是谋划组建产业创新协会。依托浙大台州研究院、浙工大、浙江理工大学分别筹建装备制造、橡胶、冲锋衣等3个行业创新协会,目前各项筹备工作正有序推进中。拓展省新能源产业科技特派团科研成员的涉及面。三是探索建立新型科技创新组织模式。创新建设三门县科技成果转化AI平台(暂用名),目标建成以产业、企业创新发展的需求为导向,“校地研服企”联合融通创新线上智能平台。
(三)狠抓县域协同创新
以提升我县全域科技创新能力水平为根本出发点,根据台州市科创走廊建设要求,聚焦重点任务、重点指标,不断推进三门湾科创走廊建设走深走实。一是及时调整走廊空间规划。聚焦橡胶产业、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委托浙江理工大学经管学院调整三门湾科创走廊发展规划,将县城西区橡胶产业集聚区和健跳临港工业城纳入走廊范围,形成“一核一副四区多点”空间格局,科创走廊资源承载能力进一步加强。二是不断提升科创走廊显示度。委托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开展走廊道路标识、LOGO设计,以台州湾科创走廊标识体系为基础,融入我县“新能源城”这一主基调,设计科创走廊标识系统,目前已经完成走廊首聚地、首建区—三门湾科创广场LOGO设计。三是常态化开展科创活动。努力提升科创走廊在企业层面的存在感。今年共开展各类活动10场,其中创新工程师培训1场(惠及企业人才76人),冲锋衣工匠培训1场(惠及冲锋衣企业25家),科技成果路演活动2场、知识产权培训1场、高企政策解读1场、冲锋衣产业专场培训2场、橡胶产业专场培训1场、企业数据管理培训1场,此外,组织高校专家常态化开展走企服务,对接企业技术需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全年累计走访企业超150家次,掌握企业技术需求38项。四是狠抓科创走廊资源集聚。聚焦企业主体培育、人才项目招引、重点平台建设等,持续推进科创走廊资源集聚,2024年,走廊范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2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60家,新增省重点实验室1家(三门核电省级重点实验室),新增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6人,新落地高校产学研平台1个(南方科技大学台州研究院三门技术转移中心)。
二、今年工作亮点
(一)成果转化成效明显
截止10月底完成省级科技成果登记154项,与去年同期相比实现翻番。不断创新成果转化方式,通过成果转化助力传统企业转型发展。今年以来共开展点对点校企对接18批次,其中浙江大学方仕江教授科研成果气凝胶项目,已成功嫁接奋飞橡塑,正在筹建中试车间;台州学院与东航水产联合开发的“青蟹笼养数字化智能系统”进入产业化环节,计划投资1300万元建设“青蟹数字化养殖示范基地”。青蟹研究院攻关产业共性难题和前沿科技瓶颈,培育出具快速生长特性的拟穴青蟹“甬台1号”新品系(第六代)。与此同时,根据成果与人才储备,积极开展科技招商,共上报招商信息11条,引进了投资5000万的浙江思富特安防科技有限公司智能门控系统项目,落户滨海新城。引进了浙江大学吕伟民教授团队科研成果铝基新材料项目,正在申报台州500精英计划。并与杭州宏德储能科技集团储能技术研发与产品生产项目、广东联福新材料有限公司阻垢剂项目、苏州云英汇科技有限公司新能源充电桩项目等一批科技、人才型项目洽谈落户。
(二)企业研发机构能级提升有突破
三门核电获省重点实验室认定,全市共3家,是唯一一家企业牵头的省重点实验室。西格迈申报的省重点企业研究院有望获批(网评和会评都是第一档),全县首家。元创科技自主研发建设科技投入管理平台。三维股份实验室今年开发新产品15个,实现产值超3亿元。爱力浦科技获评省工程研究中心,全县第二家。
(三)省科技特派团试点获批
中国计量大学与我县共建的科技特派团,聚焦县域能源及能源装备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省科技厅将在未来三年支持项目经费1000万元左右。我们要用好这笔资金,撬动关联企业的研发活动。
(四)橡胶和冲锋衣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考评获优秀、良好等次
橡胶综合体的公共密炼服务中心,累计开放设备共享53台套,今年服务橡胶行业中小企业77家,超800家次,签订技术服务合同57份。
(五)省级“尖兵领雁”研发攻关项目有突破
恒康药业、爱力浦科技获省重点项目立项,补助资金分别为800万元、500万元。
(六)各高校三门研究院有亮点
台州学院三门研究院入围2024年省教育厅教育助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典型案例名单。浙江理工大学三门研究院报送的“纺织服装高校“三创四核”产业发展需求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评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三门研究院服务我县冲锋衣产业相关工作被人民日报报道,并在学习强国等主流平台发布;三门研究院院长黄玉冰老师的设计工作室于今年6月成立并落户三门湾科创广场,填补我县冲锋衣行业原创设计的空白。
三、2025年工作打算
2025年,县科技局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对标“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的重要指示,抓深抓实创新深化、“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以产业企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持续推进建设“六个一”科技创新体系,强化“校地研服企”联动,全力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力争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8%,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3.4%。新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5家以上、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50家以上、市级以上研发机构15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5%左右。
(一)完善研发活动组织机制,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围绕产业发展新方向、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问题,积极推行重大科创项目“揭榜挂帅”,开展重大技术创新项目校地联合攻关。加快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指导新引进企业建立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加大高新企业培育力度,力争规上工业企业中高企占比达到45%,全县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二)健全科创资源组织体系,推进科技创新体系与产业体系的深度融合
加快推进“六个一”创新体系建设,建成新材料产业(橡塑)、新能源及装备产业、冲锋衣产业、装备制造(汽车配件)等四大产业创新协会(专业团队),浙工大、浙理工、浙大台州研究院、中国计量大学等高校院所资深专家教授担任创新协会会长和秘书长,牵头开展产业链技术创新和科技招商等创新活动。建成一支500名创新协会会员、2500名企业研发人员、20个科技中介组织组成的县域科研队伍。建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科技研发成果转化AI平台,积极推进三门青蟹研究院建设,进一步发挥科技特派员的作用。
(三)强化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的培育引进,推进科技创新活动与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深度融合
继续推进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活动,保持优势,提升能级,在省重点研发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为人才引进搭建好平台。加快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再培养100名创新工程师。深化产业链创新需求分析研究,积极引进一批高层次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团队。
(四)强化财政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推进科技政策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深度融合
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强化财政科技投入为引导,企业研发投入为主体,其他投入为补充的科技投入体制。加强财政科技投入的绩效评价管理,提升科技政策的引导作用。进一步落实国家科技创新政策的落实,在全面优化县域科技创新环境上取得明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