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县横渡镇东屏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2021-2035年)于2025年1月24日获得浙江省人民政府的批复,现将规划主要成果进行批后公布。
一、项目概况
(一)规划目的
为保护东屏村历史文化名村的历史遗产,继承和发扬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统筹安排保护范围内的各项保护与建设,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划。
(二)规划范围
以东屏现存的历史建筑群为核心,确定保护内容和具体界线,分为保护范围和村域范围两个层面。保护范围是本次规划的重点范围,用地面积为10.87公顷;村域范围用地面积为17.60平方公里。
(三)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近期:2021-2025年;中远期:2026-2035年。
(四)历史文化价值与特色
(1)具有历史沿革悠久、村庄格局与传统建筑风貌独特、文化遗存众多的历史文化特色;
(2)历史文化价值
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是浙江明清合院式建筑的典型代表,是三门海防文化的展示窗口,也是山海贸易文化的活力范本。
二、村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一)村域格局保护
规划以东屏古村为核心,以周边田园山林景观为“绿色基底”,构建“一心、三廊、多点”的空间布局结构。
(二)自然格局保护
严格保护与历史村落选址和格局相关的山脉和水体,重点保护东屏溪、岙里溪和湫水山、眠牛山。
三、古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一)保护区划与管控要求
东屏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范围,包括核心保护范围5.43公顷和建设控制地带范围5.44公顷,总面积9.1公顷。
管控要求详见规划文本。
东屏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范围,包括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这两个层次的范围界限,总面积10.87公顷。
管控要求详见规划文本。
(二)传统街巷保护
一类传统街巷共计5条,包括大皮巷(凤凰巷)、双口井巷、仙女井巷、三道坎巷(状元巷)、四方巷。严格保护街巷名称、走向、尺度及传统风貌不变。不得改变街巷的线型、尺度,保持两边界面的连续与统一,控制足够的贴线要求;
二类传统街巷共计3条,包括上踏道巷、下踏道巷、听松巷。严格保护街巷名称、走向、尺度不变。保持街巷原有的线型和尺度,对两侧建筑的高度进行控制以维持1:1~1:15的高宽比;对新建建筑的风貌要体现协调与统一。
三类传统街巷共计2条,包括水口街(屏山街)、颍川街。严格保护街巷名称、走向不变。严格控制现有的街巷尺度,街巷尺度不宜再拓宽,强化街巷空间的步行体系与景观风貌。
(三)视廊保护
景观视廊分为两类,包括山山通廊、制高点互看景观视廊。规划形成3条山山通廊,第一条是金山与凤凰山之间的通廊,第二条凤凰山和屏山之间的通廊,第三条是屏山与金山之间的通廊。
(四)传统风貌保护
1、传统风貌集中区域风貌控制要求
范围内的新建与改建建筑应与周边传统建筑的风格、色调、格局相一致,建筑屋顶形式为坡屋顶,色彩以黑、白、灰为主色调,建筑外立面禁止使用大面积艳度高的色彩。
2、重要节点区域风貌控制要求
范围内的新建与改建建筑应与周边传统建筑的风格、色调、格局相一致,建筑屋顶形式为坡屋顶,色彩以黑、白、灰为主色调,建筑外立面禁止使用大面积艳度高的色彩。
3、一般区域风貌控制要求
范围内的建筑形式与色彩必须与传统风貌集中区域的传统建筑相协调。
(五)建筑高度控制
本次规划对建筑高度分原高建筑控制、二层建筑控制区(檐口高度6.5米、正脊高度9.5米)、三层建筑控制区(檐口高度10.5米、正脊高度13.5米)三类进行控制。
(六)建筑分类保护与整治
规划以建筑风貌现状评估为基础,结合建筑保护等级和保护价值、建筑质量、建筑年代、建筑高度等现状要素,同时,考虑了建筑保护与整治时序、旅游发展、村庄环境整治等管理要素,对保护范围内所有建筑提出分类保护和整治措施。
在相关规范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对建筑采取分类保护和整治措施主要包括:保护、修缮、改善、保留、整治改造、拆除六类。
四、文物古迹保护
(一)不可移动文物保护
东屏村有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东屏陈氏亚魁第(上新屋道地);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东屏陈氏宗祠。文保单位的保护要求见文物部门的相关规定及文保单位公布时的文件要求。
1处县级文物保护点,陈棋山墓。文保点的保护要求见公布部门的相关规定文件要求。
(二)历史建筑保护
东屏村有5处历史建筑,上道地、下新屋道地、老屋道地、第一道地、门前田道地。
历史建筑保护范围内可参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要求对结构主体进行修缮,基本平面布局、建筑高度和外观立面不得改变。历史建筑允许改善内部生活设施,但不得影响建筑外观的风貌统一,并满足安全疏散的要求。
(三)传统风貌建筑保护
除文物保护单位、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建议推荐历史建筑外,对整体传统风貌特征形成具有价值和意义的建筑物,包括廿十四间等9处。
传统风貌建筑是历史文化名村整体价值的重要构成部分,保护措施以改善为主,其内部允许进行改善更新,以适应现代生活方式。
(四)历史环境要素的保护
对东屏村的10棵古树名木、3眼古井、3座古桥要严格按照相关规范保护要求进行保护、成立相应的的管护责任制度。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一)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
(二)建立传承人才培养及奖励机制
(三)建立非物质文化空间标识系统
(四)建立文化展馆和体验馆
(五)新闻出版、专题宣传等多种展示、宣传手段
六、历史文化遗产展示与利用
(一)村域展示与利用
规划按现状布局和环境特征,在村域范围设置三片区、五节点。
三片区分别为:
山水游赏片区:提升生态空间品质,打造山水画卷。
海防村落片区:结合海防文化展陈文创,重塑乡村生命力。
溪山漫步片区:深入自然秘境,给予游客深度体验。
五处景观节点分别为:
国风公园节点:提升入口形象,打造山水休憩节点。
文化村落节点:展示海防文化,彰显村落文化氛围。
艺术大岙节点:发展高端民宿,展示传统村落风貌。
森林峡谷节点:提供旅游服务,提升生态空间品质。
大美稻蓬节点:结合高山杜鹃,打造浙东高山草甸。
高山古道节点:设置景观驿站,打造微度假周边游。
(二)古村展示与利用
在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按照保护规划要求进行保护的前提下,着重展示历史文化名村的传统格局及历史风貌。规划通过打造“两街、四区”,将东屏村丰富的优秀文化传统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空间相结合,充分展示深厚的海防文化内涵。
1、两街:颖川街景观长廊、水口街商业长廊。
2、四区:海防文化体验区、耕读文化体验区、村社文化体验区、海贸文化体验区。
(三)文物古迹展示与利用
1、名人故居、旧址的活化利用
规划利用名人故居、旧址设置博物馆、展览馆等,如东屏陈氏亚魁第(上新屋道地)、老屋道地、园道地、第一道地等。
2、宗祠的活化利用
规划利用宗祠举行寻根问祖、祭拜,如东屏陈氏宗祠。
3、道观庙宇的活化利用
规划利用道观庙宇进行祈福、朝拜,如镇东堂。
4、传统民居的活化利用
规划利用传统民居,还原传统生活方式,设置博物馆、文创商店、民宿空间、文化体验馆等。
附件:《三门县横渡镇东屏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2021-203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