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来,县财政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担当作为、奋力先行,加力提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财政收支平稳运行助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为建设现代化新港城做出更大财政贡献。2024年上半年,成功申报国家级试点项目1个,争取省级试点2项,局离退休党支部入选省级示范党支部,相关工作入选省共同富裕最佳实践。
一、2024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一)聚财力、稳增长,经济回升彰显新态势
一是拼搏收入硬仗。2024年1-6月,我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72亿元,同比减少8.7%,其中税收收入12.7亿元,同比增长5.6%,增速排名全市第一,税占比76%,收入结构较好。二是加力向上争取。抢抓政策资金窗口期,靠前谋划项目,推动向上争取资金要素工作再创佳绩。截至2024年上半年,争取转移支付21.5亿元,其中争取国债0.89亿元。累计争取地方政府债券6.65亿元,债券资金发行率100%。成功申报国家级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项目,争取中央财政分类分档支持约1亿元。三是有序资产盘活。积极推进土地资产盘活,截至目前,已盘活国有企业存量土地3宗,盘活利用土地金额219.63万元。全面梳理可盘活资源资产清单,着力做好三门县金鳞体育中心、全县广告位特许经营权等资产盘活的推进工作。四是争先指标进位。2024年一季度,我县非营利性服务业劳动工资总额增速8.5%,全市排名第四,其中非营利性服务业劳动工资总额增速1.2%(平滑后)增速排名全市第1。
(二)强主体、激活力,惠企帮扶积蓄新动能
一是真金白银释放红利。以“政企通”平台为载体,加速资金兑现,2024年上半年,累计发布县级惠企政策19条,开通政策专项119项,审定各类补贴补助资金9415万元,惠及市场主体399家,兑现率100%。严格执行减税降费政策,办理增值税留抵退税9840万元,真正以财政收入的“减法”,换来企业效益和经济发展的“加法”。二是财金联动纾困解难。2024年继续注入政银担风险池资金400万元,截至6月底,政银担担保总额2.59亿元,累计在保涉农贷款余额2.47亿元,惠及农户150户,精准助力产业振兴和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三是产业基金平稳运作。协助县投促部门研判项目24个,为我县精准招商提供助力。顺利召开县政府产业基金管理委员会第三次例会,参与组建东亚药业医药研发专项股权投资基金,扶持三门优质上市公司做大做强。完成基金工商注册登记工作,签署基金相关合同,基金规模1亿元,首期出资已到位。四是靠前服务暖心助企。深入开展“万名干部助万企”及“月度走访助企”行动,全力帮助企业解难题、激活力,促进市场主体不断发展壮大。截至上半年,走访企业8次,累计解决问题6个。
(三)强支撑、提能级,护航发展实现新跨越
一是高质效落实“8+4”政策。强化资金要素统筹,狠抓“8+4”政策落实,2024年,我县“8+4”省级转移支付资金8.28亿元,截至6月底,拨付3.10亿元,拨付率37.4%。地方财政“8+4”资金18.18亿元,拨付9.30亿元,拨付率51.14%。二是全力保障重点项目建设。安排21.46亿元资金支持45个政府投资项目,确保了甬台温高速公路至沿海高速公路三门联络线、妇女儿童住院大楼、医技综合楼项目、省级“蓝色海湾”项目等重点项目的顺利进行。三是争创国企信用评级提升。高度重视企业信用评级工作,在国企资源优化整合、企业能级提升等方面全力给予支持帮助,引导全县国企积极抢抓政策窗口期,加快提升企业主体信用评级,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增强融资能力。6月底,我县国资集团取得AA+评级,实现我县AA+国企0的突破。
(四)增福祉、惠民生,共同富裕绘就新图景
2024年1-6月,全县民生支出26.97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74.5%。一是聚焦“老有康养、幼有善育”。优先安排养老服务体系资金1.04亿元用于老年助餐、“老省心”综合体等项目建设和运营,兑现婴幼儿普惠性托育机构建设补助48.57万元,积极出台《三门县积极生育支持措施若干条》,主要对二孩、三孩家庭进行育儿补助和托育补助,预计全年支出250万元,为“一老一小”织牢民生保障网。二是聚焦“学有优教、病有良医”。1-6月教育支出8.27亿元,同比增长7.7%,大力助推我县教育优质均衡发展。1-6月,卫生健康支出2.44亿元,切实以“真金白银”让人民群众更有“医”靠,有力推动全县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三是聚焦“弱有众扶”。安排困难救助资金及残疾人补贴1.16亿元,惠及困难群众1.45万人,统筹各项就业补助资金2175.13万元,已支出250.29万元,帮扶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共计100人次,切实提升社会救助和福利保障水平。
(五)赋新能、促创新,财政改革积蓄新动能
一是深化财政数字化改革。圆满完成微信支付渠道代理清算银行项目招标工作,有力推动非税收入统一公共支付平台微信支付渠道上线进度加快。组织4场业务培训会,完成“资产共享云”上线,实现资产管理动态化和预算编制精细化。认真落实数字化应用系统的运行维护保障工作,成功争取省财政厅“数财五共”创新试点项目2个。二是实现绩效精细化管理。构建“预算部门自评—财政一般性审核—财政重点抽查”的完整工作链条,督促部门压实预算绩效管理主体责任。2024年,预算绩效自评共涉及72个部门2948个项目,评价金额44.17亿元。三是强化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加强政府投资项目工程预结算管理,上半年预算结算审定项目237个,审定金额7.73亿元,核减金额3566万元。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管理,已完成竣工财务决算及批复的项目22个。四是落实项目资金科学化管理。做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和项目管理工作,截至上半年,已择优选取27个项目,安排补助资金2616万元。全力做好区域协调财政专项激励资金和项目监管工作,及时上报2023年度区域协调专项激励资金绩效自评报告,截至上半年,验收已完工项目两个,下达2024年第一批区域协调专项激励资金9604万元。
(六)强队伍、塑变革,勤廉并重展现新气象
一是加强党纪教育。强化党建引领,制定《党纪学习教育工作方案》,结合“三会一课”加强学习研讨,以“四学”方式推动党纪学习教育入脑入心、见行见效。截至目前,开展主题党日活动18次、“书记讲党课”6次。活用“四库”资源,邀请“宣讲名师”作《条例》解读专题讲座。召开警示教育会,通过党组书记带头讲纪律专题党课,组织观看警示教育片,参观廉政教育基地等活动引导党员干部常敲思想警钟、常紧纪律之弦、常存敬畏之心。二是强化队伍建设。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建设,优化“大人才”发展格局。聚焦选人用人,牢固树立并践行正确选人用人导向,今年以来,职级晋升2人,中层任免调整4人,其中,涉及提拔的3人,干部交流轮岗5人。聚焦育人管人,开展“财政大讲堂”“百名科长破百难”“财政联学联建”等活动,充分发挥典型案例带动效应和业务能手示范作用,激发广大干部攻坚克难、力争上游的精气神。截至上半年,4名科长作案例分享,局干部累计走访村镇、企业68次,解决实际问题56个。加强离退休党支部建设,开创“老有所为”新途径,局离退休党支部入选省第二批离退休干部“三强六好”示范党支部。三是打造勤廉高地。紧抓管控力指数,“政府投资项目预结算编审中介机构管理问题”获评全市重点问题整改第一档次,县国投公司“合力育廉,打造国企“七廉环”网格项目”顺利通过市国资委验收。营造廉洁氛围,成立青年宣讲队,积极参与“蟹乡青年说勤廉”“清风传家·德润三门”好家风故事等宣讲活动,用青年之声,传递崇廉尚廉行廉的新时代之音。积极开展“勤廉青年·扣好第一粒扣子”大讨论活动、“财政青廉说”“六一”家庭倡廉等活动,筑牢廉洁防线,营造风清气正的浓厚氛围。
二、2024年下半年工作思路
(一)找准“靶心”,全力确保财政收支平衡
1.做大收入蛋糕。一要攻坚税收收入。坚持收入工作全县“一盘棋”,健全财税联动机制,加强与税务部门的协同联动,凝聚财源增收最大合力。同步加大依法征收、科学理财、精细管理改革创新力度,持续提升税收管理精细化、数字化水平,深入挖掘潜在税源。二要攻坚土地出让。加强与资规部门协作对接,积极争取更多土地出让,尽早形成可用财力,争取完成土地出让入库8.1亿元。三要攻坚资产盘活。联动资规、交通、农业、水利、机关事务管理局等部门,挖掘更多可盘活的国有资源资产,拓展盘活路径,加快处置速度,有效增加我县可用财力。四要攻坚非税收入。加强与公安、法院、资规、纪委等部门联动,关注重大经济案件和职务犯罪案件,有力把握非税收入入库节奏。五要攻坚向上争取。紧密向上对接,条抓块统落实资金争取,做好政策导向分析,时刻关注省财政厅对于竞争性资金安排的动态,积极对接分类分档调整、加快发展县等相关资金政策,争取更多转移支付资金及债券资金。
2.做优收支结构。一是厉行节约控支出。坚决落实好党政机关过“紧日子”要求,控制和压缩一般性支出,减少非刚性项目支出,2024年一般性支出计划继续压减10%,对各类新增支出政策严格把关,从源头上控制财政支出。二是集中财力办大事。开展集中财力办大事体系迭代行动,突出“保障重点”,切实增强大事要事财力保障,重点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城乡融合发展、民生领域保障等工作,真正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三是闭环管理提质效。深化绩效预算改革,以财政资金为主线开展绩效评价,推动部门提高绩效管理水平。强化转移支付资金绩效管理,聚焦重大政策和中心工作,开展绩效监控和重点评价,确保资金规范有效使用。加强应用,将评价结果作为改进管理、政策调整、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强化激励约束,确保财政的每一分钱都用在发展刀刃上。
(二)明确“重点”,勇挑助力经济发展大梁
一是强化政策叠加效应。完善政策供给环境,强化财政政策复盘评估,使政策更精准、更聚焦、更解渴。深化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科技财政支出增长15%。深化财金协同力度,更好发挥融资担保公司惠企助企的关键作用,多措并举减轻企业融资负担。持续深化财政资金竞存招标体系,推动信贷资源向民营和小微企业倾斜。二是积极推进项目建设。聚焦重点领域保障项目,围绕县域发展规划与中心工作审核重点项目,确保续建项目有保障,新建项目有规划。转换思维方式落实项目,进一步深化市场化融资机制,提升国企融资能力,全力保障重大项目建设,整合部分功能重叠的项目,增强资金使用效益。三是用好用活专项债券。积极向上争取,确保符合条件的项目都有专项债券保障。抓紧储备项目,聚焦重点领域,强化与发改、行业主管部门的协同配合,提高项目储备质量,为争取更多债券额度打好基础。加强投后管理,开展专项债券项目穿透式检测,确保债券资金依法合规使用、按时足额还本付息。
(三)厘清“机制”,着力提升财政治理效能
一是凝聚财会监督合力。强化巡财联动,加强线索移送和检查力量协助工作。硬化财审联动,共同谋划监督项目,增进业务交流,推动检查成果互认互通,双向督促整改落地,共同防范部门风险。探索建立纪财联动,建立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联动协作机制,推动专责监督与财会监督深度融合。二是构建全过程审核体系。推动审核关口前移,在项目立项批复、政策制定出台之前开展实质性审核。优化审核范围,重点聚焦部门项目预算、重大政策的审核。强化事后审核监管,构建重点项目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审核机制,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工程价款结算等环节的监管。优化审核流程,健全审核模式,充分发挥专家、中介等第三方智库力量。三是全面提升内控能力。健全内控制度,持续深化“1+9+X”财政内控体系建设,系统梳理业务流程和管理风险点,做到内控制度与时俱进、有效管用。探索纪审财联动,加强内控检查评价结果反馈、整合和应用。指导和推动医院、国企等重点行业和领域进一步加强内控建设。
(四)守住“底线”,有效化解各项财政风险
一是守牢三保风险“基线”。确保“三保”项目足额编列、不留缺口,优化“三保”预算编制事前审核机制,落实“定期关注+重点报告”的“三保”预算执行动态跟踪制度。用好“三保”智控应用,提高“三保”动态监测和风险预警能力,确保“三保”不出问题。二是守牢债务风险“防线”。大力防范债务风险,保持并降低全口径债务率。合理预测发债空间,平稳保持发债规模,积极推动沿海高速项目转型,减少我县全口径债务总额。密切关注国家政策动向,积极探索增收途径,充分盘活资产资源资金,做大我县财力分母。三是守牢社保风险“底线”。加强征缴管理,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密切关注基金运行状况和上级政策走向,做好基金运行风险预警预测。健全多渠道保障机制,做大社保风险准备金“蓄水池”,确保不发生支付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