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县人民政府行政审批服务中心
2023年工作总结和2024年工作计划
2023年,中心深入贯彻全省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总体部署,以“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为抓手,不断推动政务服务从便捷化向增值化转变,奋力打造最优县域特色营商环境,现将全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2023年工作总结
1、持续推进营商环境优化。一是设立省内首个“营商环境前哨点”,建立了“1+19+N”服务体系主动收集对接企业需求,提前介入、靠前服务,在优化环节、惠企政策、疑难破解等方面给予支持,让企业群众办事更省心、更顺心。共梳理形成186问题,目前已解决落实179个,所有问题均在系统内形成了闭环反馈机制。二是开展移动政务服务车上门办。组建企业审批专班,由多个部门组团到乡镇、进园区,开展上门服务。累计出动政务服务车61次,入企94家,为工业园区及企业办理各类证件2351件次,现场解决企业问题974个。三是精准破解历史遗留问题。协同发改、自规、住建、环保、执法、经信等部门,组织了15个批次入园入企走访,共现场踏勘企业104家次,期间,多次为企业具体讲解补办政策和办理流程。今年一月至十月共计为30家企业补办了不动产权证。这种追着企业跑,跟着需求跑,让企业群众“一次都不用跑”的服务方式,受到了企业群众的普遍欢迎和一致好评,央视《正点财经》和《浙江新闻联播》都进行了专题报道。
2、深化就近办集成服务改革。一是落实“一件事一次办”向基层延伸。对照企业和公民两个全生命周期,对基层高频“一件事”进行梳理。在10个“一件事”基础清单的基础上,结合三门实际,梳理了6个能够下放到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的事项。二是梳理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政务服务事项。在政务服务事项库中梳理出近200个事项,涉及社会保险、住房保障、社会救助、双拥优抚、人口计生与卫生服务、医疗保障、市场准入等与企业、群众工作生活紧密相关的各个行业领域,确保乡镇便民服务中心能办事、有事办。三是推动乡镇业务融合。实现了28个“教你办”事项帮办教办服务乡镇(街道)业务开展率、村(社区)培训覆盖率达100%,梳理出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就近办”事项237项,有效提升群众办事满意度和获得感。
3、提升政务服务数字化建设。一是推进高质量“一网通办”工作。建立大厅服务、部门审批全过程效能监管体系,持续向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延伸,保持全年大厅“一网通办”办件率90%以上。进行办件跟踪查找有效建议,截至目前,共采纳14条优化建议工单。二是做好数据安全性工作。组织人员对中心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台账进行了完善,完成机房初步改造工作。三是创新数字化改革工作。建立了包括办事慧引导、大厅智管家、政务驾驶舱等,实现了精准化叫号,人员电子化管理的政务服务数字化系统。在“线上帮办”上新增公安、人力社保、医保等部门,通过智能和人工客服为企业、群众提供专业咨询、帮办服务。
4、夯实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建设。积极推进乡镇、街道便民中心标准化建设,目前建成1个省级示范型便民服务中心,全县10个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全面创星,实现全部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达三星及以上标准,其中五星便民服务中心 30%,四星及以上便民服务中心60%,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全县已布点综合自助终端21台,可办理12个审批部门的129事项,进一步健全“1+19+N”的“家门口”政务服务体系。
5、持续推进招投标领域整治工作。一是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针对交易平台保证金收取方式进行了约谈并作了规范性行政指导。二是落实省委重大巡视问题清单整改工作。7月成立三门县小额工程招投标领域专项整治领导小组,起草拟订三门县小额工程招投标领域专项整治工作方案。三是配合住建领域招投标百日整治行动,开展了2023年第一季度双随机一公开检查工作,共抽取6个建设工程项目(住建领域),共发现问题11处,已将相关问题转交项目管理部门。
二、2024年工作思路
坚持贯彻“一号改革工程”总体部署,以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为抓手,推动我县政务服务增值化“打造两个线下服务中心、建设四个服务平台、完善八大配套服务机制”建设,创立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的三门样板。
一、打造两个线下中心。一是组建三门县企业综合服务中心。建立一站式、集成式实体化运作的三门县企业综合服务中心,全面落实推进“13855”(1个工作目标、3大服务载体、8个服务板块、5个主题服务“一类事”、5大工作推进机制)改革工作体系。二是中介规范化服务中心。将实体中介超市建设规划纳入企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内容,设立专门的中介规范化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线上线下咨询、全程帮办代办、辅助业务申报等“一站式”中介集成服务,推动投资项目审批中介服务直达、主动兑现,全力构建全链条、全天候、全过程的服务新生态,推动中介服务从便捷服务向增值服务全面升级。
二、建设四个服务平台。一是涉企政务服务数字化平台。以“打造面向企业的数字化服务平台”为目标,依托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浙里办 ),打造“全覆盖、全过程、全功能、个性化”的政务服务增值化体系“一平台”作为我县企业服务的总端口。二是“营商环境前哨点”企业需求征集平台。完善“窗口吹哨、科室报到”工作机制,设置“兜底服务”专窗,建立专业化“政务管家”队伍,按照“一人受理、按责转办、限时办结、实时反馈”工作链条,分类梳理“疑难杂症”事项。三是三级联动政务服务标准化服务平台。持续开展政务大厅星级创建、整体提升工程,推进基层便民服务中心全方位、系统性、重塑性变革,在县乡两级星级创建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到村(社区)一级便民服务站,目标实现办事层级最优、服务形象最佳、群众办事最近。四是增值服务“一类事”平台。围绕企业成长不同阶段,梳理高频企业政务服务和增值服务事项,根据实际,开展中介联合体、不动产历史遗留项目等具有三门特色的标志性一类事,边探索边总结,形成革经验。
三、完善八大服务配套机制。一是智能导服帮办机制。建立完善“政务管家”服务团队,在大厅开展“金钥匙”智能导服帮办,对于全县所有政务服务事项提供便捷的咨询服务,旨在推动帮办服务由“柜台式”向“陪伴式”转变,让工作人员从窗口中走出来,到大厅为办事人员提供互动式、陪伴式帮办服务,减少人员跑动,提升服务体验。二是兜底办理闭环机制。遵循“有求必应、有诉必果”的工作原则,采取“一窗受理、分类流转、综合管理”的运行机制快速处理各类企业和群众“办不成事”诉求。三是惠企政策精准推送机制。全面梳理拆解惠企政策,实行“一张清单”管理,按照“谁制定,谁梳理,谁解读,谁更新”的原则,对纳入政策事项进行全方位、全周期管理,定期汇总、动态更新,实现惠企政策精准定向推送,从“企业找政策”转变为“政策找企业”,推动惠企政策精准直达。四是政企“面对面”会商机制。由县四套班子主要领导牵头依托政企会客厅,联合职能部门开展线上、线下政策宣讲、政策辅导等活动,加强政府与企业面对面、零距离沟通,提升企业服务的敏锐性、及时性。五是数据要素供给机制。以“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工作原则,依托“浙里办”、“企业码”等应用,围绕政解读、公共服务、政银企社联动等环节,逐步推进数据协同和系统融通,打通各部门间系统壁垒,整合汇聚各平台涉企事项数据,不断实现企业问题(诉求)线上全程跟踪、企业服务。六是企业“好差评”机制。引入“好差评”制度,对各部门办件质量进行评价,督促各部门切实履行好企业服务的各项职能。建立问题回访机制,对于企业反映的问题类、投诉类内容实现100%回访,并在每周就回访情况进行通报。七是部门联动机制。推行远程帮办机制,当企业遇到复杂业务需多部门协同办理时,由政务管家向对应部门发起远程帮办申请,通过部门连线交流,指导企业在线填报表格并实现实时数据导入,降低企业因自行填报产生错误,使企业办事“多头跑”转为“一站办”。八是全天候服务保障机制。县行政服务中心大厅与乡镇 (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实行7天工作制,法定节假日外,全部窗口在确保所有事项能闭环办结的前提下,AB 岗对外办公,同时提供节假日服务延时服务、上门服务等便民举措,结合浙里办APP 与综合自助机,实现全天候“24 小时不打烊”办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