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
根据《台州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2022年对县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方案〉的通知》(台政教督办〔2022〕10号)要求,现将三门县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工作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三门县位于中国“黄金海岸线”中段的三门湾畔,是台州市最北边的一个县,县域面积1510平方公里,其中海域面积500平方公里,下辖6镇1乡3街道,总人口44万。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亿,达到319.5亿元;完成财政总收入41.29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0.14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5.51万元、3.09万元,年均分别增长7.6%、8.6%,均位居浙江山区26县前列。
尽管横向比较,三门经济体量不大、财政收入不高,但我县深刻认识到教育是共同富裕和现代化先行的内在动力,我们始终把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摆在优先发展的突出位置,奋力聚焦全县办学条件跻身全省中等行列,教育质量跻身全市中等水平“两个中等”目标,以问题解决为着力点,以高质量创建为主抓手,全力实施七大行动,全面构建完善贯通的八大教育体系,教育质量稳步跃升。2022年高考上普通类特控线、中考进入全市前4000人数增长率均为全市第一,其中被清华大学录取1名,上普通类特控线比率为全市第三。目前,全县共有公办中小学46所,其中普通高中3所,初级中学16所(其中九年一贯制2所),小学27所(其中教学点1所);民办学校4所;幼儿园66所,其中公办幼儿园19所,民办幼儿园47所;另有三门技师学院、三门职业中专、电大三门学院、特殊教育学校各1所;全县共有正式在编教职工3383人(截至8月底),在校学生约5.7万人(截至9月20日)。
二、主要成效
(一)政府高度重视
1.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持续加强。去年以来,常委会专题研究学校建设、“双减”、英华学校转公等教育问题10多次。建立四套班子领导“一人一校”督导机制,高规格召开教育发展大会,明确政府相关部门教育职责,切实形成“各行各业齐辅助,教育务必先一步”的优先服务教育理念,共同助力破难,谋求教育发展。
2.全面实现公民办学校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推动做强“党建红”引领“教育蓝”品牌,高标准推进“清廉学校”建设工作,以“政风清朗、校风清净、教风清正、学风清新”为主线,培育“一校一品”清廉特色品牌,全面建设“清廉学校”。
3.及时调整充实县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配备专职督导人员7人,聘请责任督学35人,做到全县中小学幼儿园责任督学挂牌全覆盖。教育督导制度越发完善,教育督导经费有保障。
(二)坚持立德树人
4.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开齐开足各类课程,用足编制、配足师资,有序推进体育场地建设,完善音体美硬件设施配备,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建立“资源丰富、模式多样、家校联动、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
5.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制定任务清单和负面清单,认真查摆问题,扎实开展整改,坚决克服“五唯”顽疾。积极宣传引导,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发展,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良好教育生态。
6.始终把师德师风建设放在首位,建立健全集师德教育、宣传、考核、监督、惩处于一体的长效机制。持续加大优秀教师选树力度,依托教育发展大会,评选表彰先进教育工作者,通过典型示范引领,引导广大教师勇担立德树人使命。
(三)保障有力到位
7.认真落实两个只增不减。2021年,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较上一年度增长2.05%;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生均支出增长分别为中职增长0.31%,普高增长0.73%,初中增长2.03%,小学增长0.49%,幼儿园增长5.27%。制定各级学校生均经费基本标准,建立生均财政拨款或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制度,并做到持续稳定增长。
8.专门成立“三门县教育系统乱收费专项治理工作专班”,建立“谁使用、谁负责”的教育经费使用管理责任体制,严格规范教育收费行为,通过自查和市有关单位对我县教育收费行为的检查,未发现我县有违规收费行为。
9.全面实施“县管校聘”人事制度改革,每2年动态调整,城乡统一已全面得到落实。根据我县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问题,在全市首创实施“周转编制”制度,允许适度超前配备专任教师。制定三门县教师减负清单,切实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
10. 2021年,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为163646元,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为163643元,已确保按规定计算比较口径做到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
11.通过优化学前教育布局、提高普及普惠水平、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规范办园行为、强化学前教育监管等手段,经过筹备启动、完善提高、申报迎评等三个阶段,计划到2023年底前完成创成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目标。
12.县委县政府把高质量创成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列入“民生提质”工程,成立专门工作机构,建立工作专班,制定工作方案,积极补短板、强弱项,强势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创建,到2022年9月底全面达到评估要求,争取年底通过省级评估,2023年通过国家级评估。
13.牢固树立“欠发达不欠教育”的理念,一以贯之推动经费向教育投入、项目向教育倾斜、力量向教育集中。2021年,投入226万余元用于改善中小学实验教学条件,投入2千万元新建特殊教育学校,投入1.5亿建设三门职业中专迁建三期工程(三门县文旅产教融合中心),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得到大幅提升。
14.切实履行校园安全责任,开展专项行动,建立应急联动处置机制,聚焦校园重大风险隐患,狠抓督导排查,落实落细整改任务,全面筑牢校园安全防线,全力织密疫情防控安全网。
(四)管理规范有序
15.县常委会专题研究、县委书记亲自交办“双减”工作,县领导赴“联系乡镇”开展工作督查,确保“双减”工作平稳有序,见快效、见长效。目前,我县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机构为“0”,未发生机构“卷钱跑路”“家长退费难”等问题。在全市“双减”指数测评23次排名中,我县10次获得前3名。
16.我县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办学,加强管理,规范操作,推进招生制度改革,做实做细招生工作,各级各类学校招生行为规范。
17.认真落实“双控”政策,全县现有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在校学生1282人,仅占义务教育段学生总数的3.3%。稳步推进三门县科技创新投资有限公司退出三门县观澜中学“公参民”学校原公办股份,理清办学体制。民办学校使用公办在编教师6人,已于2022年8月底全部回归。
(五)人民满意度高
18.目前,我县教育工作满意度已达85%以上。
三、主要问题
(一)履职合力有待提升。各部门在履行教育职责过程中的高效协同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在实现数据共享、协同行动等方面还未能完全打破部门的壁垒,各部门以极大合力共推教育优质快速发展的局面还未完全形成。
(二)基础设施有待完善。少数中小学校存在生均占地、功能教室、体育活动场地不足现象有待完善。公办园占比和覆盖面与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创建要求存在一定差距,民办幼儿园存在低、小、散现象等需要加快攻坚步伐。
(三)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够均衡。城乡学校管理水平、教育教学质量、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水平仍存在一定差异,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够均衡,城区教育资源紧缺等情况有待改善。
(四)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校长队伍、教师队伍建设尚不能充分满足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教育领军人才相对短缺,高学历教师占比偏低。学校党建工作、五育并举推进措施有待深化,“破五唯”“减负”等要求需进一步贯彻落实。
四、改进措施
(一)实施履职评估延伸行动。建立履职清单,坚持“职责统一、优化协同、运行高效”的原则,探索建立乡镇、部门单位履行教育职清责工作制度,着力构建运行通畅、执行有力的工作机制。以评促建,做好每年一次督导评估工作,促进各部门履行教育职责能力的建设。强化评估流程,按照印发通知、自查自评、监测评估、实地检查、整改复查、发布报告等程序进行。在督导评估中,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将利用统计数据,并探索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面向社会、教师、学生开展群众满意度调查,形成督导评估报告,并向社会公开。强化结果运用,对督导评估发现的问题,列出问题清单,形成反馈意见,并对整改落实情况进行复查,实施闭环管理。同时,把督导评估的结果纳入乡镇、部门单位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进行考核,扎实推动乡镇及部门单位教育职责的履行,形成合力。
(二)实施资源优化行动。调整优化校网布局,坚持“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合理布点”原则,明确学前教育就近、小学相对集中、初中进城入镇、高中进城的优化思路,逐步完善我县学校布点和规模。通过撤并乡镇小规模幼儿园,整合利用农村中小学闲置校舍,办好乡镇公办幼儿园。有序推进城区高中扩容提质,加大优质学位有效供给。到2024年,计划完成吴岙小学、小横渡小学等小规模学校撤并;新建西区幼儿园、泗淋实验幼儿园、三门瑞杰高级职业中学等学校;推动珠岙镇初级中学、健跳镇中心小学整体搬迁。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逐步消除薄弱学校。加大加快项目建设,根据三门县中小学校网布局规划(2019-2035年)、三门县幼儿园布局规划(2019-2035年)及各级各类创建要求,编制形成《三门县“十四五”教育项目规划》。到2024年,计划实施教育项目39个,总投资估算约20.07亿元。其中,公办幼儿园新建、改扩建9所,增加学位3690个,确保在园幼儿占比超过60%,同步有序推进配套托育建设。新建、改扩建小学项目14个,增加学位4099个;新建、改扩建初中项目10个,增加学位2100个,确保公办学位供给率和就读率均达到100%。全面实施“清凉”工程,实现全县中小学空调全覆盖。提升教育装备水平,加大教育装备投入,全面实施教育装备标准化建设,加快学校基础网络、数字资源、信息系统和科学性软件工具的普及应用,进一步推进创新实验室、图书馆、智慧校园样板校建设,投入1200万元建成40个复合型综合实验教室;投入600万元改造30个图书馆,打造20所智慧阅读样板校;投入300万元购买600台教师电脑。着力实施中小学校护眼工程,投入1200万元,落实2000间教室实现智能照明改造,降低学生近视率。
(三)实施立德树人行动。全面加强党建引领,从政治上提高站位,从思想上强化认识,从行动上狠抓落实,确保党组织发挥好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作用,把加强党对各级各类学校全面领导牢牢建立在坚实的制度根基上。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强化意识形态管理,落实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规范教育行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落实五育并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德育工作三年提升行动计划,构建规范化、特色化德育工作体系。积极开展学生体质监测,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达到96%以上。完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开展“育心”工程,培育“阳光好少年”。实施美育提升行动,广泛开展校园艺术活动。大力倡导劳动教育,创建5所市级以上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学校。全面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实施“三全育人”载体扩面提优工程,打造特色的“三全育人”模式,统筹推进中小学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完善“启明星”思政云平台,一体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坚持赓续红色血脉,做强“垦荒精神立心”品牌。
(四)实施师能提升行动。打造师德师风建设体系,进一步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认定、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聘、评优奖励的首要要求,大力培育推荐一批“四有好老师”。完善师德师风责任落实体系,制定教师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建立违规教师处理结果记录制度和信息共享机制。依法依纪严惩师德失范、学术不正等问题,实行“一票否决”,对出现严重师德师风问题的教师实行教育全行业禁入制度。强化名师培育引领,实施正职校长“领雁”、副职校长“鸿雁”、未来校长“飞雁”的“三雁”培育行动,提高校长管理水平。实施“五格四型三优”教师梯次培育工程,造就一批“县内有知名度、市内有影响力”的名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全面实施教师学历提升计划,到2024年力争实现初、高中教师研究生学历比例分别从1.1%、6.3%提高至8%、20%。加强“双师型”(或“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到2024年“双师型”(或“一体化”)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超过89%,争创省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实施人才集聚工程,大力引进高层次教育人才,用好用足《台州社会事业人才发展三十条》及配套政策,积极构建连通长三角和大上海的高层次人才智力交流通道,全力打造三门教育引才高地。到2024年,引进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名,并成立工作坊;引进省级以上知名专家工作站1家;1名教师入选“500精英计划”全职创新人才;引进县外名校长2名、名教师5名、学科竞赛指导师4名。
(五)实施质量躍升行动。提升课程品质,坚持以质量为导向,强化校长、教师课程领导力。建立以科研为引领、教研为主力、督导为保障的学校课程品质提升专业支持体系。到2024年,开发15个德育精品课程,建好“三门特色课程”共享平台,完善课程资源建设与共享机制。优化课堂教学,积极推动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聚焦“学为中心”课堂提升、作业优化、学习评价、教学新常规建设,建构常态的教学改进机制,促进学生自主高效的深度学习。实施精准教学,推进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施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基础的城乡互动教学、精准教学、精准个性化作业、学科重点难点的微课程建设,实现城乡优质资源共享,推动课堂教学提质增效。提高学习素养,推进阅读素养提升行动,深入推进“书香育少年 阅读伴成长”活动,筑造校园、家庭、社会“三大阵地”,提升阅读成效,树立阅读模范。实施阅读推广团队打造行动,依托“啃读经典”读书坊建设,谋划多样化的“啃读”活动,全面提升教师阅读素养。深入推进童心同阅·农村儿童阅读促进项目,多形式满足农村儿童阅读需求。创新教科研机制,制订《三门县校本教、研、训一体化模式实施方案》,开展主题课例式研训活动。建立健全教师培训体系,打造水平高、结构优、能力互补、阶段递进的教育科研团队。推广各校的研训特色和经验,打造县级以上校本研训示范学校3所。建立校级、教共体、县级三级教研共同体组织机构,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教研特色项目。到2024年,实现每学科每学段推荐共享优秀教学资源50个。
(六)实施改革创新行动。推进教育数字改革,实施“1234”数字化改革工程,即打造1个智慧治理体系,实现管理科学高效;搭建政务、教学2个平台,实现服务能效升级;绘制校、师、生3类数字画像,实现评价客观精准;建设管理共进、资源共享、研训共修、教学同步为主的重点应用场景,实现教育数字化改革落地。到2024年,通过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评估验收,创成“人工智能+教育”试点学校4所、示范性智慧校园10所,全县智慧校园覆盖率80%以上。推进教师管理改革,探索教师编制统筹新机制,加强对各学校学生数的动态核编,加快农村小规模学校按师生比与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教职工编制,落实将学校富余学科教师平稳有序地流转到县内结构性缺编的学校。加强教师岗位考核,推动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聘与岗位管理、竞聘上岗、聘期考核和绩效分配等人事改革的深度融合。进一步完善“县管校聘”改革,强化教共体学校的教师流动机制,持续推进校长、骨干教师、青年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化、常态化。推进人才激励改革,设立引人留人专项经费,加强对名优校长、名优教师、银龄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引留力度,实施年薪制或协议工资制强化紧缺人才的引入。加大对“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师范生培养院校的优秀毕业生引入力度。设立强校强质专项经费,制定各类人才奖励标准,对一线优秀教育人才(团队)按照类别给予年度考核奖励,强化对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贡献突出人才(团队)的激励。加强对在职教师学历提升给予的补助。
三门县人民政府
2022年9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