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金融中心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推动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和保障、维护县域金融稳定等方面作出应有的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2021年工作总结
(一)企业上市和直接融资工作
目前,三门有已上市企业5家(三变科技、三维股份、绿岛科技、东亚药业、三友科技),新三板挂牌企业3家(尔格科技、爱力浦泵业、扬戈科技,原千吉莱挂牌后已摘牌)。拟上市企业3家(元创股份、恒康药业、海啊科技),上市上柜后备企业11家。
今年以来,我中心进一步强化服务,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
一是建立完善上市服务机制。完善上市协调机制,由分管副县长牵头召开专班联席会议,协调解决企业上市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今年以来召开了8次上市工作协调会。元创股份已于11月报辅导验收,恒康药业计划12月份报辅导,海啊计划明年2月份完成股份制改造。根据当前资本市场发展新特点、新趋势,结合市里的上市新政和县域实际,今年4月及时调整了支持企业上市挂牌和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政策意见,并于11月份及时制定出台了激励北交所上市的补充意见。
二是做好企业上市培育跟踪服务。赴乡镇(街道)、园区开展调研,摸排筛选相对优质企业,对上市后备资源库进行更新,目前上市后备资源库企业共有11家。对上市积极性高、发展良好的企业进行重点关注和指导。拟召开上市工作座谈会、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培训会等,提高企业负责人对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认识,增强企业上市的信心和决心。
三是服务上市企业高质量发展。对已上市企业进行走访、调研,主动服务,协调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推动已上市企业利用好资本市场融资平台,积极创造条件支持上市公司做优做强,促使上市公司强化规范运作的意识,不断提升三门上市公司的公众形象。
(二)金融保障工作
今年以来,我中心通过搭平台、建机制、强引导加强银企对接,提高企业融资规模。进一步完善机制,增加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深入实施融资畅通工程,开展金融“三服务”2.0活动,引导金融机构对制造业、民营小微企业信贷投放保持稳定增长。截至10月末,制造业贷款余额达95.09亿元,较年初增长21.69亿元,同比增长29.36%。普惠口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30.29亿元,同比增长28.74%。
一是完善金融服务机制。出台金融“活水”行动方案,完善金融服务专班制度,建立闭环式融资需求对接解决机制。目前我县各金融机构成立了15个“金融助企小分队”,开展金融“问需送服务”活动,主动上门对接企业融资需求。截至10月末,共走访对接企业2000余家次,新增授信29.22亿元。建立银行行长联系重点项目制度,深化金融指导员制度。优化金融网点空间布局,推动浙商银行在我县设立分支机构。
二是完善银企对接机制。建立由发改、经信、国土、投资促进等部门组成的项目推介小组,从项目招商、审批、落地等环节提前对接融资需求,建立融资“绿色项目库”,积极向金融机构推介,目前已更新3期项目清单。积极拓展对接平台,分区块、分行业、分机构组织形式多样的银企对接活动,提高信贷发放效率,扩大信贷总量。在4月14日召开的银项对接会上,15家银行机构与企业签订融资合作协议,授信总额69.74亿元。
三是发挥信保基金政策性担保作用。协调推动信保基金与银行机构的合作,全面拓展“首贷户”,助推信保业务扩大规模和覆盖面。目前信保基金三门分中心在保余额8.40亿元,较年初新增3.03亿元。
(三)维护金融稳定工作
2021年,我中心进一步防范化解企业“两链”、非法集资等金融风险,加强对“类金融”的源头管控和监管,维护县域金融稳定。
一是防范企业“两链”风险。密切关注企业信贷逾期情况,联合相关部门进行分析研判,做到早关注、早预防、早处置。按照《三门县企业“两链”风险联防联控工作实施意见》文件要求,完善多部门联动的企业“两链”风险联防联控机制,建立“一企一策”的防范化解体系,确保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
二是防范“类金融”风险。通过各行业主管部门和“天罗地网”系统加大对各领域的金融风险进行网格化排查,定期召开金融稳定联席会议。加强对小贷公司、融资担保公司等地方金融组织的管理,防范重大风险事件的发生。
三是防范非法集资等非法金融风险。通过开展送金融知识进农村文化礼堂、进社区、进校园等开展防范非法集资等非法金融的宣教活动,提高民众的风险识别和防范能力。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积极落实非法集资的陈案处置工作,加大对职业放贷人的打击力度,积极进行资产执行清退工作等加大对非法金融活动的处置力度。
二、2022年工作计划
力争新增IPO、报会、辅导企业各1家;存贷款余额保持双位数增长;贷款资产质量保持全市前列;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一)以推动企业上市为抓手,实现企业融资渠道再拓宽
一是高效服务,全方位布控上市格局“生态网”。充分发挥上市工作领导小组作用,为企业上市开辟绿色通道,开展全流程服务。2022年,重点服务元创股份、恒康药业、海啊科技3家拟上市企业的上市全过程,力争元创股份顺利IPO,恒康药业上市报会,海啊科技完成股份制改造并报上市辅导。
二是高位推进,建立上市企业“梯队库”。综合排摸产值上亿元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招商新项目、三年内产值持续增长企业,根据企业产值、利润、研发投入等指标,按照企业规模、经营业绩、发展阶段、成长性等条件,制定分类推进培育计划,形成分层次、分行业、分梯队的挂牌上市企业培育库。
三是高频宣传,营造上市良好氛围。充分发挥上市公司党建联盟作用,借企业上市之势,召开上市工作现场推进会,深化企业优秀经验分享。召开上市挂牌业务培训会、董秘交流会,不定期邀请证券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组建企业上市挂牌“智囊团”,把脉企业上市主攻方向、指导做好阶段规划。
(二)以扩大融资规模为核心,实现金融保障水平再提高
一是完善金融服务机制。完善金融服务专班制度,组织开展金融活水行动,建立闭环式融资需求对接解决机制。更新完善银行行长联系重点工业项目制度,要求各银行机构在企业或项目贷款到期前倒排时间,提前准备申报资料,提前进入审批环节,提高金融服务的精准度。深化金融指导员制度,要求金融指导员对联系挂钩的企业实行跟踪服务,及时了解企业的融资需求,并提供其它专业性的业务指导。
二是搭建金企合作平台。引导金融机构从项目招商、审批、落地等环节提前对接融资需求,建立融资“绿色项目库”,积极向金融机构推介,引导信贷支持和金融服务。积极拓展对接平台,分区块、分行业、分机构组织形式多样的金企对接活动,促进金政企互通对接,推介优质项目,做到一季一对接,季季有活动,提高信贷发放效率,扩大信贷总量。
三是优化金融网点配置。鼓励金融机构根据区域发展特点,到重点乡镇、园区设立网点。推动中行、泰隆银行在沿海工业城、工行在滨海新城设立网点。鼓励银行机构发展设立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科技、绿色、人才等特色银行,强化区域重点产业金融支持力度。推进银行机构网点服务下沉,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三)以金融改革创新为导向,实现金融服务质效再提升
一是推动金融产品创新。鼓励各金融机构向上积极争取权限,创新推出符合我县产业发展特点和农业特色的金融产品,发挥金融机构在服务实体经济和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作用。如今年三门银座村镇银行办理了全国首笔“三门青蟹”国家地理标志质押贷款。鼓励银行业机构围绕核心企业上下游链条企业发展供应链金融,促进全产业链协同健康发展。
二是创新融资增信新模式。支持信保基金扩容增量,争取2022年在保金额突破10亿元。鼓励银行业机构开展应收账款融资及商标权、专利权等无形资产质押贷款,拓展小微企业和农户抵质押范围,提高信用贷款比重。如三门农商行率先探索的“农户家庭资产池”融资增信新模式,就是基于农户家庭资产状况进行授信的纯信用融资增信模式。充分发挥保险机构融资增信功能,不断完善“信贷+保险”服务模式。
三是科技赋能提高服务质效。以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企业信用信息服务平台等为支撑,以激励约束机制为引导,推动金融机构“敢贷”“愿贷”“能贷”。鼓励银行机构应用“移动办贷”“掌上办贷”等金融服务模式,打通线上+线下的金融“高速公路”,优化办贷流程和时间,提升金融服务便利度。
(四)以防范金融风险为重点,实现金融生态环境再优化
一是防范企业“两链”风险。密切关注企业信贷逾期情况,联合相关部门进行分析研判,做到早关注、早预防、早处置。按照《三门县企业“两链”风险联防联控工作实施意见》文件要求,完善多部门联动的企业“两链”风险联防联控机制,建立“一企一策”的防范化解体系,确保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
二是防范“类金融”风险。对新注册的公司涉金融相关词汇进行严管,严控增量,加强源头管控。通过各行业主管部门和“天罗地网”系统加大对各领域的金融风险进行网格化排查,定期召开金融稳定联席会议。加强对小贷公司、融资担保公司等地方金融组织的管理,防范重大风险事件的发生。
三是防范非法集资等非法金融风险。通过开展送金融知识进农村文化礼堂、进社区、进校园等开展防范非法集资等非法金融的宣教活动,提高民众的风险识别和防范能力。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积极落实非法集资的陈案处置工作,加大对职业放贷人的打击力度,积极进行资产执行清退工作等加大对非法金融活动的处置力度。加强对金融放贷领域涉黑涉恶线索的排查,发现线索及时移交相关部门,进行分类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