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秋山委员:
你在三门县政协九届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关于促进我县传统手工技艺保护与发展的建议》(第74号)的提案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县在国家、省、市主要部门的指导下,以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为主要任务,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大力推进非遗保护发展。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本情况及主要措施
(一)探索保护传承模式
1、开展非遗普查工作
2007年,我县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试点县,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一领导、分级普查的工作思路,以“全面普查、摸清家底,健全机制、规范普查,分类保护、传承发展”为原则,积极展开普查工作。召开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动员大会,成立了县、乡(镇)、村三级普查机构,历时一年多时间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地毯式普查,查得项目线索5万余条。按照对非物遗普查进行认定、记录、建档,组织专家根据普查项目线索进行论证,采用文字记录、录音采集、摄像拍摄、实物征集等方式,进行记录保存,对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筛选归类,汇编县普查卷成果660项。
2、建立非遗名录体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遗法第三章“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县非遗普查实际情况,对频临消失的,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大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遗项目,推荐申请列入各级名录予以重点保护,逐步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名录。截止2020年8月,根据国务院及省、市、县级人民政府公布,有联合国人类非遗1项--三门祭冬;国家级非遗项目1项--三门祭冬;省级非遗项目12项—包括三门石窗等;市级项目36项—包括三门明式家具制作技艺、三门宗祠营造技艺、仙岩泥塑等传统技艺类;县级项目140项--六敖制盐技艺、乌饭麻糍制作技艺等传统技艺类。争取通过各级名录的建立,为我县非遗保护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加强传承人的认定与保护
传承人是直接参与非遗传承、使非遗能够沿袭的个人或群体(团体),是非遗最重要的活态载体。在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按照各地推荐、专家评审、社会公示等程序,截止2018年8月,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名--杨兴亚(三门祭冬);省级传承人8名--杨兴亚(三门祭冬)、杨天伟(杨家板龙)、樊建国(三门石窗艺术)、郑高益(高枧古亭抬阁)、鲍思当(上鲍布袋木偶戏)、李明洪(花桥龙灯)、叶维虎(台州道情)、王彩萍(三门平调),市级传承人23名、县级传承人50名。
4、推进非遗传承基地建设
截止2018年8月,有各类传承基地17个,其中7个非遗项目传承基地,6个非遗教学传承基地、1个省级生产性保护基地以及3个省级非遗旅游景区。非遗项目传承基地:三门县非遗中心(三门石窗艺术、三门木雕)、浙江三门贝特工艺品有限公司(明式家具制作技艺)、三门海棠平调剧团(三门平调)、三门唐润工艺品厂(花桥龙灯)、三门县亭旁镇杨家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三门祭冬、杨家板龙)。
非遗教学传承基地:三门县花桥中学(花桥龙灯)、三门县沿江中学(浬浦跳马)、三门县亭旁镇实验小学(小蜜蜂)、(三门县珠岙中学)石马采茶、三门县亭旁镇中心小学(杨家板龙)、三门县高枧镇中心小学(高枧古亭抬阁)。其中三门县花桥中学是省级非遗教学传承基地,常年由省级传承人李明洪开设花桥龙灯的课程。
省级生产性保护基地:三门蛇蟠石窗发展有限公司(三门石窗),三门职业中专开设有石窗课程。
二、非遗保护传承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主要困难
随着实践的深入,对非遗本身及非遗传承规律的认识还在深化中,各种有效的保护措施还在探索拓展中,政策和制度建设也在充实完善中。
工业化、城镇化背景下的非遗保护命题,本质上是文化传承如何应对自然和社会环境变化的挑战。在发生重大历史变迁的时代,传统文化既面临遭受冲击、加速消失的现实威胁。
非遗资源大多分散或流传于民间,由于岁月的流逝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许多民间艺术属独门绝技,靠口传心授实现传承,而传承人大多年事已高,或身体不适或生活困难,传承教学有些力不从心,掌握的技能随时都有断代消失的危险,往往因人而存,人绝艺亡。加上对民间文化的继承后继乏人,现在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非遗传承人青黄不接现象突出。 如三门石窗项目,省级传承人中风,市级传承人腿部有残疾,对保护传承有些力不从心。
三、主要举措
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
(一)做好非遗宣传展示。利用县文化馆、博物馆、大剧院等公共文化设施,开设传统文化讲座、培训、辅导;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传统节日和岁时节令,组织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民间艺术表演队伍进行传统文化展示、展演活动,加强省内外、行业间文化交流,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社区、进乡镇,在职业中专开设石窗、根雕等课程,在花桥中学开设花桥龙灯制作技艺培训等;建立非遗保护数据库,利用文化共享工程网络,普及传统文化知识。
(二)推进非遗活化利用。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在加强保护与传承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文化遗产资源,促进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等相结合。助推亭旁非遗小镇建设,实现乡村旅游的有机结合。结合亭旁“浙江红旗第一飘”红色革命文化,以特色非遗街区建设为重要抓手,发挥民俗传统文化特色,努力打造红色旅游文化景区,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完成非遗街区建设。打造具有地方传统特色的集镇街巷,吸引传统手工业类项目进驻,组织非遗项目展演展示活动,使之成为具有蓬勃生命力的文化街区。推动非遗衍生产品开发。完善“祭冬五兽”、“丹邱五福”等非遗文化创意产品,并突出振兴传统工艺,扶持本地手工业发展,注重游客体验,使亭旁镇成为留得住乡愁的地方。
感谢你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心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