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县级部门信息公开 >> 县统计局 >> 统计公报
索引号11331022002685146Y/2007-32663 文号
成文日期2007-03-17 发布机构县统计局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全部公开
组配分类统计公报 有效性
规范性文件登记号
  • 信息索引号:

    11331022002685146Y/2007-32663

  • 主题分类:

    统计

  • 发布机构:

    县统计局

  • 成文日期:

    2007-03-17

  • 文号:

  • 文件登记号:

  •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 有效性:

三门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7-03-17 17:51 来源:县政府办公室浏览次数:

三门县2006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和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决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深入实施“开发三港、建设三城”战略,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社会发展又好又快,实现了“十一五”发展的良好开局。 

一、综    合 

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据初步核算,2006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57.8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95亿元,增长4.9%;第二产业增加值23.8亿元,增长20.9%;第三产业增加值23.13亿元,增长16.1%。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由上年的21.0:39.0:40.0调整为18.9:41.1:40.0。全县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为14048元,比上年增长14.4%。 

二、农     业

2006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2.69亿元,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8.1%。其中,农业产值5.25亿元,增长3.9%,林业产值0.33亿元,增长65.0%,牧业产值1.34亿元,增长9.8%,渔业产值15.76亿元,增长8.5%。 

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7029公顷,比上年增长0.7%。其中粮食播种面积16963公顷,比上年增长2.1%,非粮作物播种面积10066公顷,比上年下降1.5%。粮食作物与非粮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为62.8:37.2。主要农产品产量保持较高水平。全年粮食产量8.54万吨,比上年增长14.0%;油菜籽产量2052吨,增长8.2%;蔬菜产量15.74万吨,增长0.5%;水果(包括果用瓜)产量13.81万吨,下降0.2%;茶叶产量770吨,增长2.7%。 

林业建设稳步推进。2006年,全年完成造林面积250公顷,幼林抚育实际面积341公顷,年末实有封山育林面积3059公顷,零星植树18万株。全县有林地面积53127公顷,森林覆盖率为62.9%。村庄绿化工作进展良好,全县新创建市级绿化示范村1个、县级绿化示范村5个。 

畜牧业生产基本稳定。全年肉类总产量为8052吨,比上年下降10.0%,其中猪肉产量为6698吨,下降13.4%,禽肉产量1105吨,增长16.9%;禽蛋产量6666吨,增长8.3%;全年生猪出栏7.32万头,下降13.1%;家禽出栏97.77万只,增长22.0%。 

水产养殖保持平稳。全年水产品总产量为18.90万吨,比上年增长0.7%,其中捕捞产量1.79万吨,比上年下降0.6%,海水养殖产量16.54万吨,比上年增长3.5%。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31.18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6.6%;全年农村用电量14960万千瓦时,增长26.0%,化肥施用量(折纯)6712吨,增长0.6%,机械作业面积9000公顷,与上年持平。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强劲增长。2006年,全县共完成工业增加值19.06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全县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74.57亿元,比上年增长30.8 %,完成销售产值70.58亿元,比上年增长31.9%。 

工业结构继续调整。2006年,全县规模以上轻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2.60亿元,比上年增长17.7%,重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1.96亿元,比上年增长37.5%,重工业增幅快于轻工业增幅19.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轻重比例为30.3:69.7。支柱行业发展势头良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橡胶制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1.57亿元,增长31.8%,塑料制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03亿元,增长27.6%,医化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8.54亿元,增长19.7%,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7.40亿元,增长44.8%,工艺品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9.02亿元,增长16.1%。重点骨干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县工业总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17家,比上年增加6家,完成工业总产值51.92亿元,比上年增长37.2%,超2亿元企业9家,比上年增加4家。 

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2006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11.65亿元,比上年增长95.5%,新产品产值率为15.6%,比上年提高5.1百分点。工业产品出口拉动作用明显。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出口交货值20.04亿元,比上年增长24.0%,占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28.4%,拉动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增长6.8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效益有所改善。2006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4.46亿元,比上年增长9.4%,其中实现利润2.35亿元,增长7.3%。列入考核的11项经济效益指标综合得分为197.7分,比上年提高18.9分。 

建筑业快速发展。2006年全县共完成建筑业增加值4.7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7.5%。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 

固定资产投资强劲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7.28亿元,比上年增长36.6%,其中,全部限额以上投资33.98亿元,比上年增长46.6%。工业性投资大幅增长,全年完成工业性投资21.20亿元,比上年增长43.3%。房地产投资出现下降,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75亿元,比上年下降61.4%。商品房销售不乐观,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6.71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0.0%。 

五、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营运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年完成客运量955万人,旅客周转量5.96亿人公里,比上年分别增长15.8%和7.0%;完成货运量763万吨,货物周转量36.52亿吨公里,比上年分别下降5.3%和8.6%;港口吞吐量68万吨,比上年增长1倍。年末全县通车公路总里程(含村道)达936公里,其中等级公路897公里,高速公路21公里。年末拥有各种客货运汽车5534辆,比上年末增加1104辆,货船155艘,增加1艘。 

邮电通信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4.55亿元,比上年增长19.4%。年末城乡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0.32万户,固定电话主线普及率为24.9线/百人;年末全县移动电话用户达18.14万户, 移动电话普及率为43.8部/百人;年末国际互联网用户为1.70万户。 

六、内外贸易和旅游业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2006年 ,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7亿元,比上年增长16.4%。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16.48亿元,比上年增长16.1%,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3.46亿元,比上年增长19.1%;分区域看,县城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3.22亿元,增长17.5%,县以下实现消费品零售额6.85亿元,增长14.5%。年末拥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32个,商品成交额达到6.85亿元,三门青蟹、水产品等专业市场,商品辐射全国多个省、市。 

对外贸易取得新成绩。2006年,全县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2019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3.1%。其中自营出口1847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1.4%。在各类自营出口企业中,外贸企业完成出口82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8倍,三资企业和生产企业分别完成出口6601万美元和11043万美元,比上年分别增长65.7%和39.4%。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成为人们新的消费热点之一,旅游业发展良好。2006年,全县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83.2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5%;实现旅游业务总收入6.5亿元,比上年增长10.2%。旅游综合接待能力不断提高,年末全县拥有旅行社3家,二星级饭店3家,准三星级1家,准四星级1家,还有个体宾馆253余家,总客房达2000多间,床位数3815多张。 

七、金   融

金融业稳健运行。2006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49.0亿元,比上年增长28.2%。其中储蓄存款24.35亿元,比上年增长19.9%。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49.66亿元,比上年增长35.6%。其中,短期贷款余额32.05亿元,增长43.7%;中长期贷款余额17.47亿元,增长22.6%。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2006年全县科技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例为1.94%,比上年提高0.20个百分点,财政对科技投入达1063万元,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例为1.52%。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全县有省市级高技术企业20家,其中,省级高技术企业9家,市级高技术企业11家,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产业总产值为7.4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95%。全年申请专利89件,专利授权57件,其中发明2件。 

教育事业进一步协调发展。全县有幼儿园100所,在园幼儿12699人,学前三年入园率为89.5%;小学入学率和巩固率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巩固率分别达到99.6%和99.8%;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5.2%;有4252人学生参加高考,上线2686人,上线率达63.2%。教师队伍的素质和业务水平不断提高。目前有省特级教师3人,省级教坛新秀9人,市级教坛新秀26人,县教坛新秀67人;省级名师名校长培养人选18人,市级名师名校长20人,县首届名师名校长41人;县学科带头人45人。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文化三下乡”活动扎实开展,全年共送戏120场、送电影1222场、送图书20000余册。图书阅览成效明显,全年共接待读者16150人次,发放借阅证259张,新书编目1780册,征集地方文献205册。文化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建筑面积达4826平方米的县文化活动中心投入使用,投入40万元对亭旁起义纪念馆进行了全面修缮。                                   

广播电视事业取得新进展。2006年末,全县拥有有线电视用户8.8万户,数字电视用户619户。全年广播节目播出时间5358小时,电视节目播出时间4063小时。全年广播在浙江电台用稿164条,台州电台用稿460条;全年电视在浙江电视台用稿92条,台州电视台用稿463条。 

卫生事业不断推进。年末全县共有卫生机构80个,其中医院、卫生院35个;病床床位589张;卫生技术人员1135人,其中医生423人,注册护士283人,卫生防疫技术人员58人。全县有2572人次参加了无偿献血。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进展顺利,全县建立家庭健康档案101747份,建档率93%,个人健康档案278561份,建档率75.8%。农村卫生条件不断改改善,农村自来水普及率86.4%,卫生户厕普及率51.1%。 

竞技体育成绩显著。2006年全县夺得全国比赛金牌1枚、银牌2枚、一个第5名;省级比赛中,共获得金牌9枚、银牌10枚、铜牌6枚;市级比赛中,共获得金牌10枚、银牌9枚、铜牌8枚。成功承办了省第十三届运动会拳击比赛。群众性体育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2006年,组织承办或组队参加有较大影响的各类群众性体育活动10余次。 

十、能耗、环境保护 

全年全社会用电量42881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4.1%,其中工业用电量26647万千瓦时,增长23.3%;居民生活用电8353万千瓦时,增长21.2%。我县规模以上工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为0.16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12.7%。 

环境保护工作扎实开展。全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13423万元,其中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本年完成投资额9952万元;全县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0.3%,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100.0%;烟尘控制区面积70平方公里,城市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为7.5平方公里。 

十一、人口、就业、社会保障和人民生活 

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41.4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33万人。全年共出生6182人,死亡2199人,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分别为15.01‰和5.34‰,人口自然增长率9.67‰。计划生育率93.41%。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年末全县城镇职工2.44万人;有各类职业介绍机构9个,当年介绍就业成功1029人次;城镇实有登记失业人员148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 

社会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年末全县有31779人参加了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其中参保职工26794人,离退休人员4985人;参加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人数分别达到13493人、14973人和15189人。全年征缴养老保险费12595万元,支付养老金6423万元;征缴失业保险费170.7万元,发放失业保险金52.8万元。农村社保面不断扩大,年末全县有2618人被征地农民参加农村养老保险,有31.57万人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全县共有社会福利机构14个,床位753张,收养319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4313人。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2006年,全县城镇集体以上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30203元,比上年增长4.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50元,比上年增长16.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558元,增长14.7%。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为34.9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52.1平方米。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