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县级部门信息公开 >> 县统计局 >> 统计公报
索引号11331022002685146Y/2005-32661 文号
成文日期2005-03-07 发布机构县统计局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全部公开
组配分类统计公报 有效性
规范性文件登记号
  • 信息索引号:

    11331022002685146Y/2005-32661

  • 主题分类:

    统计

  • 发布机构:

    县统计局

  • 成文日期:

    2005-03-07

  • 文号:

  • 文件登记号:

  •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 有效性:

三门县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5-03-07 09:34 来源:县政府办公室浏览次数:

三门县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4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深入实施“三大战略”,全面建设“平安三门”,继续深化各项改革,积极应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全县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一、综      合 

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2004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41.88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47亿元,增长0.7%;第二产业增加值19.50亿元,增长20.5%;第三产业增加值12.91亿元,增长20.8%。第一、二、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25.6:44.7:29.7调整为22.6:46.6:30.8,人均生产总值为10365元,比上年增长14.8%。 

二、农      业 

农业生产在结构调整中平稳增长。全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18.82亿元,比上年增长7.6%。 

种植业结构继续调整。全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6074公顷,比上年减少2.9%。粮食播种面积扭转了下滑的趋势,出现恢复性增长。全年粮食播种面积为15687公顷,比上年减少1.8%,减幅比上年下降了6.8个百分点。分季看,除春粮播种面积延续上年下降外,夏季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3253公顷,比上年增长2.9%,秋季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8213公顷,增长3.1%。粮食总产量为7.4万吨,比上年减少3.9%。全县油料、花卉苗木、蔬菜、果用瓜等种植面积均有所减少,粮经面积比例由上年的60.7∶39.3变化为61.2∶38.8。 

林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积414公顷,幼林抚育面积270公顷,封山育林5479公顷,零星植树22万株。 

畜牧业生产基本稳定。全年肉类总产量为8105吨,比上年减少3.2%,其中猪肉产量为7075吨,减少4.2%,禽肉产量778吨,增长9.3%。全年生猪出栏7.7万头,减少2.0%;家禽出栏63.6万只,减少0.8%。 

渔业生产进一步发展。全年水产品总产量为20.3万吨,比上年增长4.6%,其中海水养殖产量17.5万吨,增长4.2%,淡水养殖产量1.1万吨,增长3.9%。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加速发展,工业经济的龙头作用进一步巩固。2004年,全县认真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突出招商引资,强化集聚区建设,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努力培育骨干龙头企业,积极发展中小企业,使工业经济保持快速发展。全县共完成工业增加值16.20亿元,比上年增长22.5%。其中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增加值10.51亿元,增长29.6%。 

优势行业,优势企业的发展势头较好,工业做大政策效应明显。2004年列入统计的92家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8.95亿元,比上年增长37.0%。其中,产值超1000万元的企业有58家,比上年增加12家,实现产值36.65亿元,比上年增长40.5%,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4.1%;超亿元的企业有6家,实现产值20.59亿元,比上年增长43.4%。三变科技、亚达实业分别完成产值7亿元和5.68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61.2%和35.8%。重点行业增长迅速。2004年,橡胶制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6.67亿元,增长27.8%,塑料制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87亿元,增长30.0%,医化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47亿元,增长28.0%,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7.98亿元,增长55.1%,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22亿元,增长86.0%,工艺品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99亿元,增长33.5%。这六大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9.19亿元,比上年增长41.0%,增速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高4.0个百分点,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29.8个百分点。出口对我县工业起着重要作用。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出口交货值13.25亿元, 比上年增长27.5%,占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36.1%,拉动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增长10.5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效益有所提高。2004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3.04亿元,比上年增长2.2%,其中实现利润1.82亿元,增长4.9%。列入考核的11项经济效益指标综合得分为192.8分,比上年提高6.5分。其中,资本保值增值率比上年提高24.1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37.1%,万元产值综合能耗降低率提高8.9个百分点。 

建筑业生产继续增长。2004年全县共完成建筑业增加值3.30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全县19家资质以上建筑施工企业完成产值11.27亿元,比上年增长9.8%;实现利税0.57亿元,增长42.5 %;劳动生产率为90600元/人,增长22.9%;施工房屋面积152.3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贯彻宏观调控成效显著,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全年共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11亿元,比上年增长36.0%,增幅比上年回落了24.2个百分点。其中,全部限额以上投资17.58亿元,比上年增长43.3%,增幅比上年回落了50.5个百分点。但工业性投资增长仍然较快,全年完成投资11.12亿元,比上年增长41.9%,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5.9个百分点,投资额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0.3%。房地产投资也快速增长,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87亿元,比上年增长55.4%。商品房销售形势良好,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达9.3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5.2%。 

五、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快速发展。全年完成客运量763万人,客运周转量49855万人公里;货运量688万吨、货运周转量300666万吨公里。港口吞吐量28万吨,增长64.7%。年末拥有各种客货运汽车3958辆,比上年末增加832辆,货船118艘,增加53艘。 

邮电通信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48亿元,比上年增长54.2%。年末固定电话(包括小灵通)交换机总容量12.8万门,全年新增固定电话用户9467户,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98158户,比上年增长10.7%。固定电话普及率由上年22.0部/百人提高到24.3部/百人。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113118户,每百人拥有移动电话28.0部,比上年末增加4.7部。年末全县国际互联网用户达 15020户,比上年末增长7.6%。 

六、内外贸易和旅游业 

2004年,我县消费品市场运行良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较高增长,显示出较快的发展态势。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29亿元,比上年增长20.6%,增幅高出全市平均水平5.1个百分点,居全市首位。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8.44亿元,比上年增长20.5%;餐饮业需求火爆,实现零售额1.75亿元,比上年增长23.7%。 

对外贸易取得新成绩。2004年,全县外贸自营进出口805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6.8%。其中出口730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3.1%;进口74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06.0%。在各类出口企业中,外贸企业受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影响最大,完成出口428万美元,比上年仅增长8.1%,而三资企业和生产企业分别完成出口2143万美元和4735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0.4%和73.3%。2004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13.25亿元,比上年增长27.6%。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成为人们新的消费热点之一,旅游业呈现了快速的发展势头。2004年,全县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59.1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43.8%;实现旅游业务总收入4.66亿元,比上年增长247.1%。 

七、金融和保险 

金融运行总体平稳。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2.88亿元,比上年新增3.41亿元,增长11.6%。其中企业存款余额9.65亿元,增长9.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7.63亿元,新增1.99亿元,增长12.7%。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1.74亿元,增长15.8%,高出存款余额增幅4.2个百分点,存贷比由上年末的93.5%提高到96.5%。贷款投向更趋集中,工业、农业、中长期个人消费成为金融机构支持的重点,贷款余额分别比上年增长11.4%、28.8%和33.6%。金融机构贷款重点支持效益农业,工业企业发展和个人消费,必将对我县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解决工业企业资金紧张和拉动消费需求等产生积极影响。 

保险业务不断拓展。全年保险机构保费收入8904万元,比上年增长14.3%。其中财产险2663万元,人寿险6241万元。全年已决赔款及给付4133万元,比上年增长89.0%。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取得新进展。全年开展科研项目110项,省级新产品鉴定17只。受理专利申请53件,其中:发明6件、实用新型22件、外观20件;授权专利28件,其中:发明3件、实用新型22件、外观3件。积极帮助企业拓展科技合作空间,2004年共发布企业技术难题38项,通过网上引进技术实现合作项目的有10项,合同成交额达1425万元,高新技术产品交易签约数7项,成交额413万元,有73家企业在网上技术市场进行各种有效的交易活动。 

教育事业进一步协调发展。基础教育“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进一步落实。2004年,全县有幼儿园29所,小学61所,普通中学20所,在校中学生23300人,小学生22526人,幼儿园学生(幼儿)7969人。幼儿保教水平不断提高,适龄幼儿入园率为83.7%(其中海游镇达92%以上),已形成遍布各乡镇的幼儿教育网络,基本能满足三年学前教育的需求;优质幼儿教育群体不断壮大,目前我县拥有省示范性幼儿园1所,市示范性幼儿园1所,市二级幼儿园4所,市三级幼儿园8所。中小学入学率得到巩固。义务教育学龄人口7-12周岁儿童入学率达100%,13-15周岁少年入学率达98.8%,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0.9%,九年义务教育保留率为92.5%,17周岁少年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为99.1%。普通高中建设步伐加快,三门中学完成西扩工程,第二高级中学完成第二期工程,普通高中的招生规模进一步扩大,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高中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初升高比例达到92.1%。高考、中考成绩再创历史新高。2004年全县有普通高校考生2895人,上线总人数达2326人,上线率为80.4%,其中上重点、本科线人数为993人,比2003年增加118人,增长13.5%。全县中考考生5325人,600分以上1644人,占30.9%,比上年提高10.0个百分点;200分以下100人,占1.9%,比去年的177人减少了43.5%。“普高、职高、综合高中”三位一体的高中发展模式基本形成。我县职业高中(含综合高中)年招生能力已增加到2475人,职普比提高到0.95∶1。三门职业中专被评为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得到加强,教师学历合格率进一步提高。全县小学、初中、普高、职高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为98.6%、95.9%、77.8%、76.7%,小学、初中教师高一级学历比例分别为40.3%、36.1%。 

九、文体和卫生 

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文化活动有声有色。全年组织举行文艺演出12场次,举办书画、摄影等比赛5次,进行文化交流活动2次,刊出宣传橱窗8期、资料6期,组织书法爱好者为亭旁革命老区人民书写春联400多幅。图书馆、影剧院、电影公司、乡镇文化站和基层文化俱乐部等单位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开展了喜闻乐见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城乡人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文艺创作成绩斐然。我县创作、表演的30多项作品和节目,在市级以上的比赛和展览中获奖。 

竞技体育成绩显著,全民健身活动蔚然成风。在全国性比赛中,我县运动员章文在2004全国拳击锦标赛上获91公斤级冠军;陈敏在2004年全国武术套路冠军赛上获女子双器械、鹰爪拳两个项目冠军。省、市级比赛上,我县运动员共获得金牌14枚、银牌12枚、铜牌10枚。我县首次成功举办或承办了全国武术大赛和2004年浙江省“景观园林杯”青少年拳击比赛,承办了台州市青少年拳击比赛,举办了三门县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和全县中学生篮球赛。青蟹节期间,组织举行“支持三门青蟹上奥运万人环城跑”活动,共有40个方队4000多人参加,是我县有史以来参加环城跑人数最多的一次。10月份组织举行的首届三门县老年人运动会,共有300余名的老年运动员参加。 

广播电视事业取得新进展。全县有线模拟用户规模不断扩大,全年新联网行政村13个,联网行政村总数达482个,联网率达到94.3%,新增有线模拟电视用户4989户,用户总数达到78652户。数字电视用户为472户。全县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97.4%和98.8%。全年制作广播节目1705小时,电视节目319小时;广播稿件、电视新闻被中央台录用15条,省台录用301条,市台录用1033条,有17件广播电视作品获市级以上奖。 

卫生事业不断推进。年末全县共有卫生机构74个,其中医院2个、卫生院33个;病床床位615张;卫生技术人员836人,其中医生328人,注册护士251人。全年共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8所,全县共有2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计划免疫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儿童建卡率100%,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分别达到98%以上,麻疹疫苗95.85%,乙肝疫苗首针及时率100%,全程率99.75%。无偿献血工作继续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全县2005人参加了无偿献血。开展了城区卫生综合整治、消除“六乱”活动,城区的环境和市容得到明显的改善。进一步开展了“十村示范、百村整治”活动,在农村加强了共建垃圾处理场地和公厕建设,农村卫生基础设施逐步改善。 

十、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扎实开展。开展污染治理,污染源治理全年投资总额1490万元;规范排污口建设,对全县32家重点企业的排污口重新进行了定点定位,并设立了标志牌与取样井,使之符合国家标准;专项整治医化、电镀行业,依法关停3家企业,限期整改企业2家,6家医化企业共投入1180万元,对废水、废气设施,排污管网和危险固废处理场地进行整改,并对6家电镀厂进行了搬迁,采取集中整治。常规监测有序进行,全年上报溪流监测数据874个、入海口监测数据920个、饮用水监测数据690个、县城空气质量监测数据416个、酸雨及降尘监测数据23个、县城噪声监测数据313个,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常规监测任务。环境法制建设得到加强。全年共审批建设项目72个,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率为100%,环保“三同时”执行率为100%。

十一、人口、就业和人民生活 

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年末全县人口40.5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12万人。全年共出生5661人,死亡2232人,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分别为14.01‰和5.52‰,人口自然增长率8.49‰。计划生育率95.12%。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年末全县城镇职工1.25万人,城乡个体私营从业人员5.34万人。再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年末全县有各类职业介绍机构6个,介绍就业人员605人。年末城镇实有登记失业人员13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 

社会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年末全县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职工人数达19028人,离退休人员达4403人,分别新增2343人和266人;参加工伤保险为7656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1050人。全年征缴养老保险费5388万元,支付养老金4317万元;征缴失业保险费171万元,发放失业保险金5.9万元。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全县共有社会福利机构13个,床位350张,收养197人。全年城乡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济的有4120人。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2004年,全县城镇集体以上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26324元,比上年增长24.3%。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313元,增长11.6%。 

  

  

  

注: 

1.全县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人口数采用公安部门统计的户籍人口数。 

3.人口出生、死亡率按计划生育局统计口径计算。 

4.规模以上工业、建筑业为年度快报数据。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分享至: